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作协工作 > 正文

《红岩》创刊70周年|70《红岩》:祝你春风万里,芳草天涯!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0月28日      

 

10月28日9:30,《红岩》杂志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举行。近50名作家、学者、编辑家齐聚一堂,庆祝我市唯一的文学公开刊物《红岩》创刊70周年。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红岩》杂志从1951年创刊至今,累计出刊242期,刊发作品7700万字。历经70年风雨历程,从无到有,又从停办到复刊,《红岩》杂志一路摸爬滚打、披荆斩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文化阵地,助推和陪伴了中国几代文学工作者。《红岩》推出了彭荆风、高缨、周克芹、黄济人、叶辛、李一清、傅天琳、李钢、李元胜等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发表了《当芦笙响起的时候》《达吉和他的父亲》《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重庆谈判》《山杠爷》等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学作品。在新时代,《红岩》杂志不断改版升级,推出了“中国诗集”“国际诗集”“中国文存”“中国叙事”等重要栏目,一大批新锐作家和诗人在《红岩》杂志成长。《红岩》杂志逐渐成为重庆文化名片,被誉为 “中国西部的精神岩石”。

会上,红岩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欧阳斌宣读了各兄弟刊物发来的贺信、贺电,将《红岩》杂志创刊、复刊和改版的有关情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向大家作了简要介绍。

欧阳斌发言。

他说,作为重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期刊,《红岩》是重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之一,是重庆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一个文学品牌,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数度辉煌。

第一个辉煌,属于《红岩》创刊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沙汀、艾芜、徐迟等作家纷纷在《红岩》发表诗文,成就名篇佳作和文学经典。1954年4月,《红岩》(当时的《西南文艺》)发表了彭荆风的处女作《当芦笙吹响的时候》,1957年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又于《红岩》以三期连载形式发表,1958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芦笙恋歌》。随后的1958年第三期,发表了高缨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后被峨眉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均已成为电影经典。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是《红岩》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王群生的短篇小说《彩色的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张昆华的《蓝色的象鼻湖》、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热带雨林狩猎笔记》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另外,许多作品改编成影视和戏剧,黄济人的长篇小说《重庆谈判》改编的同名电影,李一清的中篇小说《山杠爷》改编的电影《被告山杠爷》,分别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和政府“华表奖”;况浩文的《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又名《一双绣花鞋》)改编成电影《雾都茫茫》和先后两次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等等。曾获全国优秀诗集奖和鲁迅文学奖的傅天琳、李钢,也是从《红岩》走向全国的重庆诗人。尤其是刚刚去世的诗人傅天琳老师,早期作品组诗《从果园到大海》,和生前最后一组诗歌作品《傅天琳诗集》,分别刊发1979年《红岩》复刊号和2021年第2期《红岩》,时间跨越四十多年,她的诗歌和人生、文学的起点和终点均与《红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时期,《红岩》不薄名人重新人,不仅推出了杨益言、梁上泉、林彦、沙鸥等老一辈作家的作品,同时为重庆作家梯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于当年建立起了一支中青年作家创作队伍,如余德庄、莫怀戚、曾宪国、李元胜、张者等等,成为后来重庆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主体,而融入全国文坛。

1997年重庆直辖,《红岩》重新确立了“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更具文学影响力和凝聚力。黄济人的《一步三回头》(又名《命运的迁徙》)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作家叶辛、叶兆言、周梅森、莫言、贾平凹、残雪、刘庆邦、陈世旭、张抗抗、赵本夫、红柯、马步升等一批著名作家的新作持续在《红岩》发表,更年轻一代的作家如叶舟、罗伟章、王十月、李黎、曹寇、宋尾等,活跃在《红岩》的各个栏目和版面上。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直辖后,历经数次改版和对栏目的沉淀,《红岩》于2010年设置了一个全新的栏目“中国诗集”,以层面丰富富于原创力的诗歌作品+作者自述+对话和评论,用较大的版面和体量配合内涵和形式上的创新,自栏目创办以来,几乎每期均有作品被选刊和选本转载,获得作者和读者以及期刊界的较多赞誉。从一个品牌栏目获得成功出发,到随后数年逐渐沉淀而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栏目建设,直至今日当下,《红岩》的栏目由常规性的“中国叙事”“中国文存”“中国纪实”“中国诗集”“国际诗集”,和“声音”“新锐”“注意力”等品牌栏目,以及专栏、专辑和专号(比如今年出版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号”,和正在编辑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重庆市乡村振兴文学作品专号”),还有顺应媒体融合先后尝试和创办的“文心网”和后来的“红岩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和正待建设的电子期刊及APP,构成交互,形成辉映,在深度体现办刊宗旨的同时,谋求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办刊思路。

欧阳斌介绍,创刊七十年,既是历史节点,也是未来起点。在上级领导下,《红岩》将一如既往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展示重庆文学创作成果、培养重庆本土作家、积累重庆地方文化的办刊宗旨。在未来的岁月,和已然开启的新征程途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国之大者,建强文学阵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重庆和全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会上,作家、评论家代表黄济人、周晓风、王本朝、张娓、黄洁、邓伟、朱周斌等叙说了自己和《红岩》杂志的长期交往和深情厚谊。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文/赵迎昭 刘一叶 图/罗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