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吉狄马加:“在地”的诗歌研究——读蒋登科《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吉狄马加    日  期:2021年11月22日     

 

蒋登科的《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一书,收录了作者过去30年间一批重要的诗歌评论文章。蒋登科在《后记》里说,“在这三十年间,新诗艺术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人生也经历了很多变化”。相信身边很多关注诗歌、创作诗歌、研究诗歌的朋友,对此都会有相同的感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诗歌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语境,也打开了新的格局。表面上看,九十年代以前那种思潮流派风起云涌、诗歌新闻频繁爆炸的“热闹”景象,似乎相对不那么多见了。但实际上,诗歌与中国人生活的关联程度一直在不断加深,优秀的诗人诗作层出不穷,中国诗歌进入了稳定而持续的繁荣期。到今天,中国诗歌总体状况上的开放性、多元性、活跃性,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一书里收录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焦于过去三十年间那些重要的诗歌趋势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在此意义上,蒋登科的这本评论集、以及他这些年来所一直坚持着的诗歌评论研究工作,本身构成了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诗歌重要繁荣期的见证和思考。

因此,《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一书给我留下的第一个突出印象,就是鲜活的在场感。蒋登科将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在现象中探路”,集中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发展趋势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群体群落;第二部分叫做“在文本中寻美”,主要是诗人个体创作的评论研究。不论是研究现象趋势还是分析具体文本,蒋登科的当下意识和在场姿态都是非常鲜明的。蒋登科对现象的研究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语境和诗歌传播方式的变化、由此展开对诗歌自身的思考(如《诗歌的无名时代》《网络时代:诗的机遇与挑战》《微信时代:新诗探索的得与失》等),能够从较高的理论站位上探讨全新历史语境下诗歌的精神向度与艺术姿态问题(如《诗人的艺术姿态及其艺术效应》《新时代诗艺的双向交流》等),显示出对诗歌现场重要刊物平台的追踪关注(如《<诗刊>:风雨兼程六十年》),其对散文诗创作和军旅诗歌、地方诗人群体等具体题目的观察分析,也都能够纳入当下诗歌总体发展图谱中深入展开。这些话题与现象,本身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至今的阶段性景观,同时也浓缩并折射着中国新诗史上诸多一以贯之的重要命题;蒋登科的文章,可以说是通过“当下性追踪”和“历史化思考”两个层面的融合,把这些景观和命题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对具体诗人文本的分析也是类似。蒋登科善于从当下的重要诗人诗作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趋势性的风格取向;而在对臧克家、艾青、卞之琳等经典诗人的论述之中,蒋登科也乐于在具有生长性及延续性的历史话题谱系中展开讨论,那些对过去时代诗人诗作的分析,因而也随时构成着对当下写作乃至中国诗歌未来发展的观照启迪。

蒋登科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内容具有丰富性、视野具有包容性。近三十年来的中国诗歌,无疑是景观丰富、样态多元的;它令人瞩目的活力在相当程度上源自其内部的复杂多样,甚至也可以反过来讲,中国当下诗坛的巨大活力本身,就呈现出多解、复杂的样态。因此,优秀的诗歌研究者,必须要同时具备思考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要能透过对不同群体流派、不同风格现象、不同诗歌案例的全面了解和充分思考,形成对中国诗歌总体发展状况的评价判断。蒋登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没有被特定的惯性审美模式或理论话语框架所限囿,而是能够秉持着包容性、容留性的诗歌观念,去透视诗歌现场呈现给我们的丰富景观。从蒋登科的文章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研究视野的宽阔,他并非只聚焦于特定的类型范畴,也没有固守着单一的美学立场,相反,对于不同谱系内风格各异的诗人和作品,蒋登科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理论武器乃至话语方式来进行准确的评说。因此,《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一书展示给我们的诗歌图景,也是较为丰富和全面的。

这样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从侧面证明了作者对诗歌自身的尊重。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蒋登科对诗歌文本的扎实解读、对个人发现视角的强调重视,对我们当下的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文学交流的持续深入,种种理论话语涌入中国文坛。这些理论,在有效充实了文学研究“武器库”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副作用,例如片面关注理论思辨、而对具有个体特殊性的鲜活文本有所忽视,有时还会出现用固有理论来生硬套解作家作品等现象。蒋登科对此显然有所警醒。在《作品解读与文学研究》一文中,蒋登科特别提到,文学研究偏离文学文本的现象在现今的学术界并非个别。对此,蒋登科的观点十分明确,那就是“任何拓展都不应该淡化作品解读,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回到作品本身,回到文学的美学研究,至少以文本和美学原则作为基础”。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蒋登科在诗歌文本细读分析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因此,他能够“知人论世”地谈论诗人、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蒋登科的文章无疑显示出很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他并没有“以空击空”地运用理论、让话语和逻辑徒劳“空转”,而是令理论充分服务于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发现,让自己的论述紧紧贴合着诗歌材料的真实土壤。换言之,他始终注意保持着自己诗歌研究的“主体性”“在地性”。

今天,面对着高度繁荣、也空前复杂的诗歌现场,我们既需要那些宏观性、整体性的诗学理论建构,也需要足够多具体、在地、充满独特发现的文本现象扫描。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中国诗歌现场、对当下诗坛充满热情与见地的诗歌研究者,蒋登科的这部评论集,无疑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诗歌现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契机。

是为序。



(《文体意识与精神疆域》,蒋登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