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重庆文学界年度盛宴启幕!“娜夜诗歌朗诵会”在重庆南岸区举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1月26日      

11月19日,诗人娜夜获得了一个诗歌大奖,叫做草堂诗歌奖。在公布获奖消息后不到一周,诗人娜夜来到南岸,就个人诗歌创作与读者们进行了分享。

▲活动现场。

11月25日晚,由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重庆文学院、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联合主办,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南岸区图书馆少数花园分馆承办的南岸区“成渝双城文学交流基地”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少数花园文学活动季,在南岸区弹子石老街少数花园咖啡馆启幕。诗人娜夜就是本届少数花园活动季的首场活动分享嘉宾。

娜夜成长于甘肃,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著有诗集《起风了》《个人简历》《神在我们喜欢的事物里》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天问诗人奖,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分享会现场。

娜夜长期生活在西北。在朔风与黄土、长天与衰草之间,娜夜安静地在书房中完成着一个小小自我的辨认。

在娜夜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的大西北甘肃,实在是太荒凉了。烙印在她脑海中的故土,是干旱、风沙、偶尔的草木、光秃秃绵延的群山。“我想念高原之上那搬动着巨石般大块云朵的天空,烘烤着敦煌的太阳,我想念它的贫瘠,它的荒凉。”娜夜说,眼中的景物越美好,心中的对比就越强。荒凉,是娜夜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认知。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娜夜能做的就是使得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盈,而她的方法是阅读。

▲娜夜(左)与读者们分享创作经历。

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藏书颇丰,从书中,她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山水与湖泊。

此外,娜夜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虽然学琴对她来说只是一种爱好,但是练琴的经历为她后来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她非常在意一首诗的内在节奏,有时候甚至为了一种节奏而放弃很多东西。写作的过程中,她还会反复默诵、吟诵,推敲节奏。

2013年至今,她主要生活在重庆,她坦言,重庆的山水滋养着她的创作。40岁之后,娜夜过上了一种不断迁徙的生活,从兰州到西安,从重庆到郑州,她的生活图景变得更为辽阔,她的写作也变得更具包容性和深广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只是读万卷书,我更看重行万里路。”娜夜说,这种陌生感促动着她的神经末梢,“特别像我见过不同的山水,那种干燥与潮湿、风沙与绿树、荒凉与葱郁的对比,这些极端变化与冲撞,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诗与人相互建构,彼此洞开。”

▲分享会上读者朗诵。

“每个写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努力让自己的东西发生变化,比如让诗歌在包容性上、深度上、广度上更丰富一些。”娜夜觉得,生命阅历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语言和题材的变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你都得接受。”

对于此次获得草堂诗歌奖,娜夜认为获奖和她写出一首好诗是一样高兴。“对于诗人来说,奖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不断深入挖掘,写出好作品。”

“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学创作整体水平,一定要开阔视野,固守成规要不得。少数花园对一个城市的诗人来说非常重要,它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娜夜介绍,自从她移居重庆后,就常来少数花园参加活动,“大家有活动聚就聚在这里,而且姿态非常开放。就以活动来说,少数花园每年都要搞几场大型的诗歌活动,我觉得这对一个城市的诗歌和文化来说非常重要。”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刘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