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子磊◎盐井:一江碧水绕东流,文旅融合换新颜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子磊    日  期:2021年12月13日      

 


01


已经二十余年没有回过老街,中间断续路过小镇数次,但每次总是从场口边上擦肩而过。不是遗忘了小镇,时光荏苒,怕的是物是人非后触碰到心底的柔丝。

因母亲在镇上水泥厂上班的缘故,每年寒暑假,我与弟弟便会离开县城来厂里住上一段日子,这也成了童年最美好而快乐的光景。总是盼着,盼着寒暑假的到来,雀跃的心便可以乘公交公司的班车去到小镇。

车在丘陵起伏中蜿蜒前行,过了建梁桥,车一路向上爬行,植被茂盛起来,树的种类也渐渐增多,在城里难得一见的马尾松静静地在树林里舒展着枝丫,苍劲挺拔,形态各异。幼时总觉得看见了松树,便嗅到了森林的味道,山的味道。车辆进入杨家山,到了三道拐,小镇就离得很近了。路边的山体上,至今还有红色的标语写着:封山育林、绿化祖国。可那时,母亲担心年幼的我们满山乱跑,便告知上面写的是:“山上有虎”“不准上山”。小孩子总容易被糊弄,再加上“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我们对于这一说法,竟然深信不疑。

在三道拐上可以欣赏到小镇整个全貌。小镇坐落在几座大山之间的沟槽地带上,狭长的小镇像纤细的藤蔓上挂着一颗小瓜,一溜飘过的白云将阴影常常留在山沟里。小镇一面临江,正好处于嘉陵江小三峡首峡——沥鼻峡的北端峡口处,碧绿的江水由北向南匆匆地流过小镇。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高楼,大部分房屋都是低矮的平房,以穿斗排列为主的单檐斜山式建筑,青瓦盖顶,随坡就势,或排状并列,或四合院式相连,覆盖着层层叠叠青色瓦片的屋顶连在一起,房檐向上伸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画出一道道美妙的弧线,甚为壮观。

班车是不会开进小镇的,从车站下车到场口,只有一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简易公路,公路可以直通江边码头,码头上有人渡和车渡。江对岸,依然是绵延不绝的群山。

有一条小溪从九峰山深处流到盐井码头汇入嘉陵江,小镇在溪北岸,和平水泥厂在溪流的南岸,正是母亲上班的地方。水泥厂最初叫和平石灰厂,厂区有四口高十余米烧石灰的砖窑,点火烧窑的时候,浓浓的灰白色烟雾像四条舞动的烟龙,随风造型,烟雾有时甚至弥漫了半个小镇,石灰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停产。

厂区的小伙伴特别多,孩子们在一起跳沙坑、打金跪银跪(一种扔砖头,看谁更准的游戏)、滚铁环、斗鸡、打游击……总能找到开心的游戏,但最吸引我们的却是每个258赶场的日子。


02


盐井镇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早,产业工人多,一直是合川的工业重镇,论经济基础在那个年代是全县数一数二的镇,有钱的人多,购买力强。因此,每逢赶场天十里八乡乘车的、坐船的、走路来的,络绎不绝,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大早便汇集于此。八十年代,夏天赶场最热闹,这是一年四季物产最丰盛的时节。晨曦刚退,集市已经喧闹得炸开了锅,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煮在一起。几条主要的街道上,卖山货、土货、陶器、草编的也大致分了各自的几个区域。草街上来的泡菜坛子,炭坝来的花红,沙溪的大红袍(柑橘)那都是坐最早的班船或者班车赶来的,要知道,盐井赶场从来是赶大场!

我和弟弟紧紧跟在母亲身后,肯定是先去供销社百货大楼对面的菜市场买菜。新鲜的瓜果蔬菜得一早去,迟了,剩下的可能就是歪瓜裂枣。再加上夏季气温高,晚了,蔬菜失去生气,耷拉着,变得焉焉的。菜市场是一个略带些坡度的室内市场,出口可以一直通到河边。母亲做事一向风风火火,一会便把买菜的背篓或者菜篮子装得满满当当。当然也不会忘了将多汁的西瓜,晶莹剔透的葡萄,酸甜的花红,各色杂糖买上几样,到下一场之前,都可以堵上我们牙馋的小嘴。

供销社百货大楼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小镇当时最高的建筑之一。一楼铺面临街,也是镇上最大、售卖商品最全的商店,煤油炉、搪瓷盆、化肥、解放鞋、布匹、文具盒、指甲刀、糖果副食真是应有尽有。到八十年代末,我还在里面买过《行为心理学》和《人性的弱点》两本书。

从菜市场买完菜出来,对母亲来说,才是真正逛街的开始。该买的都买了,再四处逛逛,可以查漏补缺,发现一些需要而又便宜的物品。这个时候,母亲是愉悦的,我们也可以拉着母亲四处乱逛,看看稀奇古怪。要是碰上那些走南闯北的异乡人耍个杂技,玩个魔术,我们的脚步半天也挪不动了。

街上有一两处茶馆,门口小桌上总摆着几堆炒好的瓜子花生、豌豆胡豆,两、三分钱就可以把小朋友的裤兜装得满满的。桌上还摆着几杯乘满开水或者老荫茶水的玻璃杯,杯子上盖着一块四四方方小玻璃块,便成了杯盖。口渴的人扔下一分、两分钱,端起杯子便喝,喝完又赶自己的路去,从不墨迹。自古以来,茶馆就是江湖信息传递交流的集散地,江湖恩怨的化解地。无论什么时候走进去,老虎灶上的大茶壶都在咕噜咕噜冒着泡,吃茶听书的客人坐得满满的,摆龙门阵,打川牌,看川剧表演,听说书先生声情并茂地讲着真三国,假聊斋,一记西游哄死人的故事。惊堂木一拍,盖碗茶嗑得叮当作响,袅袅茶香中,该办的事,该收集的信息便有了着落。

再后来,哼着杨庆煌《心爱的小镇》,转学来到镇中,读完了初中最后一个学期,又踏上了外出求学的旅途。又过了几年,毕业后成了和平水泥厂的机械维修工。三年的工作中,怀揣着希望有一天会擎着理想的翅膀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95年底,离开了父母半生奉献的厂矿,求学渝州,没想到这一次真的告别了小镇,告别了许许多多镇上的同学,厂里的同事,一别经年。

白驹过隙,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走。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着小镇旧日的模样。


03


再回到小镇,已是数年后。小镇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打造文旅融合之路,开通了嘉陵江“合川——盐井——草街”一日游,我们从东津沱登上“江上明月”号游船,在湖光山色中体验着绿水青山的变化。

游船在老码头靠岸,沿着石梯拾阶而上,时光之镜开始慢慢打开。临街步道上的几株古黄葛树,茎干粗壮,枝横虬曲,蜿蜒交错,悬根露爪,古态盎然。冬日的阳光穿过黄葛树依然油绿光亮的叶片,透过枝丫洒下来,蓝天的衬托下,老街显得格外安静。

如果不是我们这群游客突然进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我更愿意一个人漫步在时光倒流里。

临江而立的航运公司宿舍陈旧、古老,划拳行令的喧闹去了哪里?青石砌的围栏青苔横生,瓦檐上野草当风摇曳,扎马尾走过的少女遗落的笑声去了哪里?褪色的灰色砖墙斑驳陆离,烙上时代符号的标语却依然清晰,老街小巷慢时光,岁月留下痕迹,也留下故事。

老街人少了,安宁静谧,旧友故交大多去了城市里谋生置业。没有往日的攘闹,偶尔从老屋传来吱嘎的开门声,声音悠远而温暖。转动的时光中,留存着最原始的烟火气:屋檐下自制的腊肉香肠,门前簸盖里晒的葛粉、阴米,梁上的红灯笼……一切皆真正纯手工制作的民俗制品,如果依托文旅的发展,并加以引导,以后指不定会成为小镇的特色产品,拥有自己的品牌,收获一份梦想的喜悦。

再往前走,便是新街,进场口的简易公路早已变得干净平整,两旁商肆林立,热闹非凡。冬日的暖阳下,新修的毓秀广场更显得宽敞美丽,几个晒太阳的老人悠闲自在的踱来踱去,几栋二十余层的商品房拔地而起,似乎要与杨家山一比高低。它们拉高了小镇的高度,也把小镇带回了现代社会。

小镇,我回来,依然是我心中的故园,却又迸发出崭新的气象。望着湛蓝的天空下飘过的云彩,我似乎看见小镇已经插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两个翅膀,与沥鼻峡奔流的嘉陵江水一道,向着更远更美好的明天展翅飞行。我还看见,规划、建设者脚下是一条永无休止符的开拓之路,引领着小镇实现一个又一个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