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龙俊才散文集《我把中坝当故乡——驻村扶贫纪实》分享会在渝举行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2月21日      

2021年12月19日,龙俊才散文集《我把中坝当故乡——驻村扶贫纪实》分享会在南岸区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大众书局•少数花园举行,该书作者龙俊才畅谈了他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并创作该书的故事。

龙俊才,笔名农夫俊才,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政工师。他曾任重庆市城投集团派驻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荣获重庆市2019年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2020年重庆市脱贫攻坚奉献奖先进个人。

《我把中坝当故乡——驻村扶贫纪实》是《重庆市脱贫攻坚优秀文学作品选》中的一部纪实散文集,是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重庆市作家协会联合策划,重庆出版集团2021年出版的新书。全书共分为穷乡筑梦、父老乡亲、锦绣家园三个部分。其中穷乡筑梦部分主要讲述了自己与群众一道解决民生疾苦、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等故事;父老乡亲部分他则不惜笔墨为村里受人冷落的聋哑人、老光棍、留守儿童等立传;锦绣家园部分,龙俊才以诗人之眼发现中坝村独特的美,细致描摹了中坝八景。

“我曾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当好扶贫书记,抓好中坝村的脱贫攻坚,讲好中坝村的扶贫故事。这本书,承载着一个农二代的感恩梦、一个共产党员的中国梦。”该书作者首先介绍道。“这本集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以及父老乡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干出来的。”龙俊才说,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父老乡亲的悲欢离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都呈现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给党组织和中坝父老乡亲交上的完整答卷,也是我兼职担任书记员对中坝村两年脱贫攻坚的真实记录,也算是自己深入贫困乡村进行文化扶贫和文学创作的探索实践。”龙俊才介绍。

 

中国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许大立评价道,此书是龙俊才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其在山村两年的切身感受和思考。他对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文字,都是恭恭敬敬反复斟酌反复修改。之所以如此虔诚求全,龙俊才说,既然有幸参加这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消灭贫穷大决战,他要记载的正是这本划时代大书里翔实可靠平凡真实的一页,不能有一点误漏和遗憾。如今,中坝村已经脱贫,龙俊才正式告别了那里的父老乡亲,但是他的心还在那里,每每说到自己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他都有些小激动,有泪水闪烁眼眶。许大立建议读者好好看看此书后记,就会明白作者为何如此倾心倾情于这块原本陌生的土地,怎么就把他乡当作故乡了。

刚刚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参加了分享会,她的发言也回答了这本散文集的终极命题。

她说,龙老师新作《我把中坝当故乡》是一本驻村扶贫纪实日记,也是以他很擅长的散文笔调去书写的。从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用色很有寓意,函套是淡淡的绿,预示着春天般的希望与生机,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而书的封面是泥土棕色,如大地般沉默而厚实;从内容上,这本书紧扣时代旋律,描写了驻村扶贫期间一个贫困乡村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小乡村如何摆脱绝对贫困,人们如何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其中有一点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劳动人民的影子,以及一幅幅鲜活的劳动场面;从语言上,龙老师延续了自己喜爱而擅长的散文式写法,语言诗意浪漫,很接地气,因为他有丰富的第一手的素材,所以生动地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读来清爽又韵味,就像吃了一根脆生生的莴苣。比如在《萝卜啊萝卜》中,这段收萝卜的文字就非常生动:

“妇女们拔起萝卜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有的坐着小板凳用菜刀削掉主根和主茎,只见银光闪闪,映衬着头上的丛丛银丝,一个个光亮洁白的萝卜画出一道道弧线,轻轻地丢进旁边的竹背篓……”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在书的开头,在驻村第一天,龙老师的车子后备箱里带着的是生活用品;而离开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像蒙上了一层雾水……我想,这是它对中坝深深的感情,他真的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了。

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黎清雅评论道,走在这条布满荆棘、蜿蜒曲折的扶贫路上,支撑作者的是情怀。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从贫困村走出的大学生,有着农民儿子回报乡村的家乡情怀,更是因为他建设农村、脱贫攻坚的爱国情怀。从以快退休的“大龄”自愿报名,轻伤也不肯下火线,只为圆回报乡村战胜贫困的梦想;到深入人民群众入户走访,深挖调研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再到笔耕不辍,辛勤记录扶贫工作生活的一点一滴,讲述身边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感人的扶贫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该书的责任编辑刘早生分享道:“读这本书你能够感受到,龙老师不是像一般站在第二、第三人称进行的创作,你能够感受到龙老师的心跳,他完全把自己融入在了这本书的创作中。阅读此书,你能够感受到一位‘农二代’反哺农村的感恩之心、一位作家的悲悯之心、一位诗人静观万物妙悟自然之心,这三心所系,才产生了这样一本书。”

该书的第一读者、重庆市九龙坡区作协会员陈泰湧回忆:“当时这本书刚成稿的时候我就有幸先拜读了,我必须要说的是,这本书写得很‘真’。从这本书里你能够看见,这才是今天真实的农村。在当下乡村文学创作这个题材中,许多人都一味拔高,写得很套路化。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甚至读后见面,我首先关心的是书中人物现在的命运。这本书为脱贫攻坚这一关键时期的中坝村做了鲜活的记载,这哪怕放到几十年后,都是很有价值的。”

“读了龙书记的书后,我在工作笔记上增添了几点计划。”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派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铜锣村第一书记黄培华说,他要像龙俊才一样把笔头对准新产业,不为写出跟俊才一样的文字,而是真正解决需要提档升级的产业。因为只有产业兴旺了,农业才能稳得住;要像龙俊才一样把心头放在农民身上,不为做出个人的成绩,而是真正让乡亲过好美好舒心的日子。

(文/重庆日报记者赵迎昭、华龙网记者杜典韵,图/李文勇、朱伟、彭伟、赵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