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民族复兴专栏 > 正文

百年荣光|王文玉 :城市雕塑的背后英雄

——致敬匠人王陵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王文玉    日  期:2022年1月11日      

 

上世纪70年代初,王陵被一家招工单位录取,成了一名传统石匠的传人。开始,他并不喜欢这门手艺,全然是出于无奈而为之;曾经,他和他的师兄弟们一样,在苦闷、无聊与迷茫中徘徊。后来,凭借自己最原始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冲破了命运的桎梏,让自己拥有了一片展翅翱翔的艺术天空。 

 时光荏苒,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王陵意味深长地说:“当初我不喜欢这一行,干嘛又做了一辈子?并且都快做成‘精’了。呵呵,那叫‘人精’!回想起来很喜剧。”

笔者在感动之余,试图拉开这一“喜剧”的帷幕,展现一位新时代工匠扣人心弦的传奇人生。 



一   就是这点味道出来了


 1992年6月,在重庆市少年宫雕塑广场,少年英雄小萝卜头的雕像制作正进入雕刻打磨的最后程序。雕像前是一位身着蓝色工装、中等身材、目光如炬的青年雕刻师,只见他手持铁锤和精细的钢钻,全神贯注地对着那汉白玉雕塑游刃有余地轻轻敲击,缓缓移动。他,便是名不见经传的石匠王陵,同行哥们都亲热地称他“大师兄”。
  一天下午,听着那敲击石头的声音,少年宫的邢主任路过这里,她停下脚步对那雕像仔细打量后说:“啊呀,都差不多了……就是那个神态还笑点就好了!”“嗯,那个不要紧嘛,等我把这些都弄好了来。”王陵平心静气地回答说。

或许,在多彩的艺术世界,让石头开花、绽放并不难,可是要让这已经成型的石头雕像“神态还笑点”。试问大师兄:你行么?

按理,上述原本是一尊被雕塑家设计打造的石膏雕塑,作为雕刻师能一丝不苟地将其翻刻成永久性材质的雕塑作品,就已经算本事了。然而,现在却是要满足别人的愿望“神态还笑点”,这对常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业界也必定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接连几天,王陵继续着小萝卜头雕像的收尾工作。有一天,他正满怀喜悦地抬头仰望并欣赏这件得意之作时,无意中看见邢主任正路经这里,他禁不住激动地呼叫:“邢主任,您过来看一下呢!”邢主任立马奔过来,当她凝视小萝卜头雕像的瞬间,忽然兴奋地双手击掌:“嗬,好了!就是这点味道出来了!”
    回首往事,现年69岁的大师兄感慨不已地说,连雕塑老师都没做出的“这点味道”,你要想做是极具风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整个作品毁于一旦。“这点味道”是小萝卜头看见蝴蝶飞向蓝天时,他向往自由的喜悦在面部神态的显现,那完全是同人物心灵碰撞和技巧的运用,才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他形象地比喻说:“这其中的技巧有点相似于文学作品的润笔,包括如何打出娃娃嘴角的那点抿笑,如何抠出孩子那脸蛋胖嘟嘟的肉感,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心领神会。所谓:‘酌料’就只抖那丁点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掌握好‘火候’。”
    当年,小萝卜头的雕刻工作完成以后,少年宫又请王陵接着打赖宁的雕像,并且对年久失修的刘文学水泥雕像,用汉白玉石头进行了雕刻。
    如今30年过去了,巍然矗立于重庆市少年宫雕塑广场的这几尊少年英雄雕像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它们不知吸引了多少成长中的孩子前来瞻仰,在肃然起敬中穿越时空的帷幕,接受灵魂的洗礼和震撼。



二   选留下来的石匠高徒


     1971年9月,19岁的王陵和他的60名师兄弟,被重庆沙坪坝区市政工程队招收为代培石匠。就从那时起,他和较僻静的高滩岩张家堡采石场结缘 。
    这批学工都是“超龄生”,“十年动乱”期间上初中还不到半年,因年龄正巧撞上地方土政策划分的范围,虽然没上山下乡就直接分配了工作,但是这工种却令人很扫兴很无赖。当时王陵和所有的师兄弟一样感到前途渺茫,但又没有别的路子可走,曾一度在苦闷、无聊中徘徊。好在他对自己有一个原则,也是最原始的想法:既然学手艺,那就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到手,先做好再说。血气方刚的他仿佛与生俱来的信念: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他相信机遇是对有准备的人!这些最朴素的信念成了他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撑。

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王陵天赋聪慧,好学上进,特别喜欢看书学习。白天向师傅学手艺,举起重达数十斤的大锤喊着石工号子开采条石,业余时间就是看书或小敲小打搞点“自留地”。说不清为什么,到后来他居然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对石头也有了钻研的兴趣,经常晚上“叮叮当当”,有时甚至一夜敲到天亮。

最初,他用3个月的时间敲出一个小小的擂钵,后来用一些不成材的废料精心打造了一张桌腿弯曲、造型别致的家用圆桌。其围边花纹是雕刻完整的《国歌》五线谱,只要会识五线谱的人,就可以跟着那谱哼唱《国歌》的曲子。当石桌一亮相,就轰动了整个采石场, 师兄弟们都很喜欢和羡慕。后来每做出一件作品,他都视同对自己的鼓励,并从中感到欣慰,觉得日子没有白过。    

两年后,代培石匠学徒期满,被兵分两路调往本区房管局、食品公司所属的基层,而王陵则是被师傅们从中选留下来的两名佼佼者之一。可没想到这一留,对王陵就是一辈子的坚守!

 石雕《鲤鱼含花台灯》是王陵设计打造的一件很有创意的作品,其造型是鲤鱼口含一朵喇叭花,细细的电线丝形似喇叭花花蕊,一扭开关,台灯就会亮起来,很是新颖美观。
    王陵提着这盏石雕台灯回家,路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问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他大哥看后惊喜地说,既然已经到达这种程度,何不如改行做工艺。王陵没有动摇,索性提着这玩意儿走出去请教外面的同行师傅。听人说文化宫在办一个重庆市工人雕塑培训班,于是他提着台灯去了文化宫。管理人员吴显林说:“都已经开学3个月了,你没得搞头啰。”可当他看到王陵手上的台灯和他出示的石桌照片时,态度一下子缓和下来,当即同意他作为旁听学员参加培训。



三   学艺中的偶然幸遇


    王陵因石雕台灯作品蕴含的功底,被学员们刮目相看,也引起老师的关注。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从未学过美术的王陵对雕塑逐渐产生了兴趣,传统石匠与现代城市雕塑接轨的愿景,如梦如幻般闯进了他的心灵世界。

 杨发育教授在讲课时提到大足宝顶是雕塑的宝库,学雕塑的人一定要到那里去看看。王陵对此很上心,随后在单位打听到李炳清师傅的老家离宝顶很近,于是同他约定,趁李师傅回家探亲时,他特地请了一个星期的事假,一道去了大足宝顶。

第一天李师傅陪王陵到宝顶去参观,走到一座寺庙前,看见一位老木匠师傅正在那里雕刻。王陵发现他雕刻的东西与众不同,禁不住站在一旁看得入迷。那木匠师傅问他从哪里来?他答从沙坪坝来。师傅高兴地说他以前在沙坪坝磁器口竹木公司工作,王陵说自己认识该公司的某老师傅,木匠师傅说那正是他的老同事……素不相识的二人就这样越谈越投缘,也因此拉近了关系。木匠师傅姓王,名明清,因雕刻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壁雕作品《喜鹊闹梅》的梅桩而出名,被誉为民间木雕高手。

第二天王陵又从李师傅家出门去宝顶,走到半路突然淅淅沥沥下起了大雨,他没带雨具,只好一路冒雨奔跑到王师傅所在的寺庙。刚进门他有些尴尬地说:“哎呀,今天倒霉,遭淋雨了!”王师傅一看非常惊讶:“哎,早晓得你今天要来,昨天就不应该走嘛!”王陵说“不走我没地方住。”“就住在这里呀!”王师傅说这话时一脸的认真。

会有这样的好事?王陵窃喜。他索性顺水推舟说:“那好,我今晚上就不走啦!”随后他兴致盎然地到宝顶下面去临摹雕塑。快到中午的时候,王师傅竟然叫同他一起学手艺的儿子来请王陵去吃午饭。晚上又安排儿子到朋友家住宿,将他的床铺腾给了王陵。由于木匠师傅的质朴、厚道和热忱,王陵有幸在“雕塑宝库”中浸润了7天,对石刻、雕塑有了更多的领悟。最让他感动和倍受鼓舞的是王师傅欣然接受了他这个心诚的徒弟,并向他传授了一些木雕方面高深的技艺。



   赢得美院雕塑家信赖


王陵因大足宝顶一行满满的收获,使其匠艺水平得到升华,当他再回到雕塑培训班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辅导更是如鱼得水,实践能力在学员中也出类拔萃。

授课老师龙德辉问王陵干的是什么工作?王陵说自己是石匠,龙教授说他正想找一位石匠,随即问王陵是否愿意去美院。王陵说:“愿意啊!可是,我找不到美院在哪里?”龙教授被逗笑了。经指点,王陵第一次跨进了美院的大门,并见到了龙教授和他的夫人雕塑家罗耀辉教授。

龙教授夫妻俩本来聘了一位雕刻搭档,那天王陵与他们见面时仅“牛刀小试”后,罗耀辉教授便决定将自己为悼念周总理创作的作品《悼念》,交由王陵与雕刻搭档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王陵对石头的悟性,得到两位夫妻教授的充分认可。

由于罗教授不断有新作品出炉需要雕刻,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会到市政队去联系借用王陵一个月帮忙打造。那时雕塑家每年有70元创作费,王陵每天的生活津贴8毛钱,一个月共20多元都得从创作费中开支。罗教授擅长儿童雕塑的创作,王陵先后为她打造了7尊造型各异的儿童雕塑,教授老太是个个都喜欢,就这样一直持续了6年。

后来市政队的领导突然醒豁:你光借人又不给我单位交钱,我“不借了”!王陵无可奈何。临别那天,罗教授手头正有一件新设计创作的《母与子》摆像:画面是一位美丽的母亲抱着怀中的婴儿,最令人动容的是母子深情对望那惟妙惟肖的神情。对于这件心爱的作品,罗教授仍流露希望王陵能帮她打造的想法。雕塑家的需求,恩师的信任,还有心中那份执着的理想和追求,让这位万难不惧的硬汉流泪了……他毅然同意将作品的石膏模型和黑色大理石带回家中,利用业余时间雕刻打磨,结果先后用了将近半年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他把打好的雕塑安放在门前的过道上,没想到上学的孩子路过时都跑过来抚摸,后来那婴儿肉嘟嘟的脸蛋被摸得油光光的。当他去向罗教授交作业时,面对美轮美奂的《母与子》黑色大理石雕塑,教授老太喜不自胜,连连称赞:“打得太漂亮了,比起石膏雕塑不知强到哪里去啰!”王陵仍谦虚地说:主要是因为材质好。

在同夫妻教授交往期间,王陵精湛的雕刻匠艺已被美院雕塑系的教授们看好。加之石匠专业的优势,他对玉、石等材质如慧眼识珠般灵通,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在那些日子里,王陵每逢去雕塑系办事,教授们都会争相请他品鉴石材,只要他说一声“可以”,对方就会立即定夺:好,这砣石头我要了!并且在涉及作品疑难问题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请王陵去解决去补救。还有的雕塑名家也请他搭档。王陵用自己的辛劳和高品位的专业素养,对他们的石膏作品用玉、石、木等永久性材质进行再创作,助推其闪亮登场,辉煌面世。



五  “回春”妙手排忧解难 


英雄江姐的故居在自贡大山铺。那一年,自贡市准备在青少年宫立一尊英雄江姐立体汉白玉雕像。当地作者李绍端设计了江姐的泥塑,因后来在翻石膏时被一个外行不当心翻蹋了,使雕像的头部和身体变形较严重。当时要想重新塑造时间已经来不及。情急之下,作者向他的老师四川美院杨发育教授求救。最后杨教授邀请王陵去了自贡画院,希望他能帮助“找回”江姐雕塑的原型。这项任务很艰巨,对王陵也无疑是一次技艺上的考验。

面对变形的石膏雕塑,项目主管焦急地问王陵咋办?并强调市委书记要亲临现场验收。王陵依旧是不慌不忙地回答:“那不要紧嘛!”随后,他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胸有成竹地精雕细刻,用心打磨。雕像落成的那天,经王陵妙手雕刻而成的汉白玉江姐雕像形神兼备,光彩夺目!一时间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市委书记来现场验收时,称这件作品是: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验收当场通过。时至今日,这尊被王陵“找回”的英雄江姐汉白玉雕像,英姿勃勃地屹立在自贡市青少年宫。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是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和江碧波合作设计打造的雕塑作品,1985年立于沙坪坝烈士墓红岩魂广场,曾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奖”。当初在制作纪念碑沙盘模型时,本来是请叶毓山的一名学生来完成,由于本人感到压力大而推辞。叶教授随即想到“请小王来帮忙!”知难而进的王陵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大师的邀请,他自信满满地来到烈士墓雕塑工作室,一连好几天蹲在那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从泥塑到翻石膏,终于圆满完成了《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沙盘模型基础部分的制作。当承接打纪念碑的工程单位入场时,美院领导又给王陵委派了新的任务。



六   给雕塑大师做搭档


1986年,为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四川甘孜州泸定县领导决定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为此,美院隆太成教授、叶毓山院长两位雕塑家设计了纪念碑组合作品。内容包括:邓小平题词“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字样;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红军战士英雄群雕。在选择作品的雕刻搭档时,两位作者一致选择了王陵,并且亲自到市政队联系,愿意给单位出钱,借调王陵到泸定去承接这项工作。

时值王陵的妻子已十月怀胎接近临产。为了不负重托,他请求亲戚来家照料,并把家门的钥匙也放在了妻子的办公室,委托同事关照,自己前往泸定接受了任务。在那里干了20天后实在放心不下,终于请假赶回重庆。恰巧第二天他的小儿子出生。王陵对母子二人仅照顾了十来天,又匆忙回到了泸定。负责该项工程的负责人和他见面时打趣地问:“你儿子取的啥名字呀?”王陵答:“姓王,取名定桥 !”“啊……王定桥!”负责人愣了一下回过神来,故作怪罪地说:“康熙皇帝给我们泸定县总共才三个字,你就给拿走了两个,你好大胆!”“呵呵,这正说明泸定桥在我心中的分量,对吧?”王陵幽默地笑答 。

打完了纪念碑之后,没想到那负责人仍不肯放他回去,因当地政府为了扩大景点征用了周边土地,决定修建一个与纪念碑配套的公园。被硬留下来的王陵只好又继续打磨公园里的景点雕塑,一直在泸定干了一年半的时间,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后来被评为“全国最有特色的雕塑杰出作品50件之一”。获此殊荣,虽然匠人王陵榜上无名,但可以想见,经他之手融入该作品的雕刻匠艺将同日月共辉,与江河同在!

90年代中期,叶毓山创作了一件表现回汉民族友情的雕塑作品《黄河水》。这位早在1962年就完成了气势恢宏的作品《毛泽东立像》的著名雕塑家,这一次他特地给王陵邮寄了一封用毛笔小楷书写的亲笔信,信中写道:“小王:您好。我塑的泥塑《黄河水》已翻成石膏,木材也是现成的。按上次我们商量的,请你帮我打成木雕……”随后美院派校车由叶毓山亲自将他的石膏雕塑和两段金丝楠木材送至王陵的工作坊。

如今大师已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却珍藏着这件宝藏!这件凝聚着大师和石匠智慧结晶的《黄河水》木雕,成了“匠人”与名人珠联璧合的传世佳作,将流芳百世,传承后人。



七   不艳但有自己的颜色


原市政队有一位领导系高级工程师,他对王陵的人品和才艺非常赏识,曾经多次感叹地说:“他王陵是自己不愿当‘老板’,愿意做匠人啊,这么好的手艺都是去成全了别人!”可一向低调的王陵却说:“作品毕竟是雕塑家设计的,通过与他们合作,我虽然没有什么名利,但从中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向老师们学到了从前不懂的专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到后来,他发现自己虽然不求名利,但他的名字在业界几乎成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符号——行,他拿得下来!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还拿下了美院动漫系主任周仲凯设计的恐龙雕塑作品,用玻璃钢为合川涪江桥雕刻制作了长达42米的巨型恐龙雕塑。

那些分布在重庆、四川各地红色旅游景点的一件件被王陵留下刻痕的雕塑作品,无不彰显他在雕刻艺术方面的深厚底蕴和造诣。90年代中期,王陵被荣幸地推荐加入了“重庆市雕塑研究会”“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由石匠走进了艺术家的行列。如果仅从表面看,雕刻和雕塑研究似乎有些不搭界。可是当你走进另一道风景,定会找到圆满的答案。

王陵的家在渝北一个小区的高楼第30层,这套两室两厅的居室是王陵前些年自己设计装修的,堪称匠心独具。当你走进客厅大门,立马会被一壁由原木绑定的仿古“戏台”电视墙夺了眼球;环顾四周,是高高低低造型奇特,仿佛满屋子开着花的根雕树桩木座;桌边摆放着表情滑稽幽默、栩栩如生的笑罗汉及配戴佛珠、笑口常开的大肚罗汉;在靠近挂满绿色植物的阳台窗前,还立了一尊手执净瓶、慈眉善目的滴水观音像。据王陵讲,滴水观音和笑罗汉源自他从土塆河边拖回的一棵偌大的麻柳树打造而成。尽管那些还满是凿痕的木头佛雕,是王陵退休后在休闲敲打中尚未完工的作品,但由于造型逼真,鲜活大气,使整个房间祥和温馨,洋溢着大自然原生态的粗犷美!沉浸其间,仿佛可以听见菩萨悦耳的朗朗笑声,让人甚是欢喜。不能不使人恍悟:难怪年近古稀的王陵仍双目清亮,笑口常开,豁达大度。

除了菩萨木雕之外,装饰柜里还摆放着王陵亲手设计塑造的一对儿童雕像作品。女童是杨槐木雕刻的容貌清俊的小少女 ;男童则是大理石雕刻的憨态可掬的婴儿。在现实生活中,王陵和妻子的确育有一女一儿,并且都出生在刚性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80年代。照说那时一般城市居民想生二孩根本没门,王陵何以儿女双全呢?据悉,他妻子怀上二胎后,因心脏方面的毛病,经医生诊断不宜人流术。又恰逢那年尼克松访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松了一把,他妻子的单位给了一个指标,这才有了二孩的诞生。有趣的是儿子生下来越长越像那石雕娃娃,满百天的时候,朋友来家祝贺见此情景,只当是父亲比照儿子打的。没想到王陵却回答:“非也,石娃比儿子长6岁!” 一时间,这有趣的相像变得神秘莫测……

都说“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如是说,心有灵犀与石有缘的王陵,在不断超越、成就自己事业巅峰的同时,冥冥之中又得天独厚喜获上苍的“礼物”!难怪每逢在谈笑中提到自己的“丫头”和儿子,知足的王陵自豪感幸福感溢于言表,令人称羡。

新年到来之际,笔者谨以此文向新时代的匠人——城市雕塑背后的无名英雄王陵致以崇高的敬意!愿他百年“匠心”不老,匠艺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