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重庆作家万启福长篇小说《野猫岩》正式出版,还原一段奋斗的历史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2年2月18日      

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探究领域,万启福一直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碚人,对北碚城市、文化的点滴变化都了然于心,而且长期致力于北碚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传播,尤其是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挖掘地方文化及其精神根脉,展示时代大千。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万启福就在《星星》《红岩》《重庆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数量惊人。进入新世纪之后,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准备和沉淀,万启福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义字五哥》2017年获重庆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ー工程”优秀作品奖;《玩家》获得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作家协会2018年度文艺创作资助,同时获得了北碚区委宣传部、北碚区文联2018年度文艺创作资助。这些作品以文学的方式梳理、提炼并传播了重庆及北碚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赢得了读者的普遍赞誉。

《野猫岩》是万启福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共18个章节,29万字。小说以重庆北碚歇马为地域场景,以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说了以红岩机械厂为代表的一系列“三线工厂”的建设史、成长史、变迁史,以及一些地方企业在“三线工厂”带动、辐射、影响下的诞生、发展,挖掘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民营企业发展和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全书立足于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肯定了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地记录了北碚歇马的“三线建设”历程,以及几代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奉献的青春热血,是对“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的文学记录,还原了一段奋斗的历史,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作为“三线建设”的重镇,重庆拥有大量的“三线建设”遗产,北碚也有多家规模不小的“三线”企业。1964年底,原上海动力机厂迁至重庆,成立了重庆浦陵机器厂,几百名上海人就此扎根在北碚歇马场大石盘。1965年,由于“备战、备荒”和“三线建设”的需要,无锡动力机厂全厂分四批内迁至重庆,几千名无锡人、洛阳人告别故乡,来到北碚区歇马镇,共同组建了红岩机械厂。同时迁驻歇马的还有仪表厂、光学厂等一大批重要工厂,这些“三线建设”工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歇马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和技术,活跃了歇马的经济,增加了北碚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北碚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中的科技含量。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工厂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更在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歇马地区至今仍有各类工业企业500余家。2019年,位于重庆北碚的歇马街道全域纳入重庆高新区拓展园范围,并初步定位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新能源)工业及零部件产业、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可以说,“三线建设”这一段历程及其积淀的奋斗精神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歇马的经济社会发展。

万启福长期居住于北碚,对北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非常熟悉,与“三线建设”相关人员多有交往,对这段历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长篇小说《野猫岩》就是他在长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数次亲赴实地考察采访,几易其稿,深度打磨,耗费多年心血写成。“野猫岩”是北碚的一个小地名,位于红岩机器厂所在的地方,作者力图通过发生在“野猫岩”的创业故事,通过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塑造,还原那一段充满激情和热血的“三线”岁月。在作品中,作家充分肯定了“三线建设”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环境建设的正面影响和推动作用,展望了歇马在承续“三线”遗产并充分发扬“三线精神”之后的未来发展。

《野猫岩》视野开阔,着力于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史来展现“三线建设”的历程,人物群像如杨士英、柳正瑶、沈根远、杨铁匠、明老师等鲜明生动。小说以杨士英、瑶瑶两个人物为主线,展现了歇马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20世纪60年代杨士英进入铁工厂做供销员,为解决铁工厂的生产资料供给,他克服困难,广泛与重庆尤其是北碚的“三线厂”联系,使铁工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恢复高考后,杨士英考入清华大学,他的工作由其徒弟瑶瑶接替。此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三线”企业面临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瑶瑶的地方小厂也面临生存危机,在新的考验面前,瑶瑶和她的同事一道,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野猫岩》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上颇见功力,小说的语言穿插了大量的重庆方言,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精彩、故事引人深思,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该作品是作家万启福“北碚三部曲”(其一为重庆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义字五哥》、其二为2018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玩家》)的终章,也意味着他北碚书写的新起点。作者用他独特的语言描述了歇马和北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野猫岩》所描绘的是我国国营工厂从建设到改制的一个缩影,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面貌,该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重庆的“三线建设”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发掘重庆文化精髓,拓展重庆文化厚度、广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歇马及北碚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和传播也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