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梁,从天子之龙,到民间施雨之龙,再到民族龙的信仰,散入铜梁安居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一座座古老石桥的镇水之龙、一块块石碑上的盘柱之龙、一扇扇门窗的雕镂之龙。更有那以龙命名的村落场镇,烟火民间的草把龙、大龙、火龙,让铜梁成为名副其实的“龙都”“龙乡”。民间谚语“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点出铜梁龙之出色。早在公元600年前后,铜梁就有“耍龙灯”的民俗活动,当地又称舞龙为“耍龙”“舞龙灯”。不仅民间俗世尚龙,寺庙僧侣也耍龙。铜梁第一古刹侣俸寺,屋脊檐梁门窗雕镂着各种龙的装饰和图案,且寺中僧侣亦以耍龙为乐。
在铜梁,龙是一张名片。著名的铜梁大龙,既非北方马面龙,又非南方蛇貌龙,而是居中取优,经过融合与创新,形成独具一格取其神似的狮头龙。龙头面阔嘴短,宽厚慈祥,蕴涵着美善和谐。铜梁龙灯更具神秘色彩,其中有关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初制人烟时,奔波于天下,累逝于山野,所弃之杖受日月精华与天地灵气的爱抚,变而成龙,降服了鬼怪和瘟疫,使面临灭顶之灾的人类重获生机。此后,人们在灾害来临或年关喜庆时,总要草缚成龙,以杖高举进行祭祖和玩舞,企望消灾祛病,五谷丰登。在祭神娱神的活动中,人们也获得了快乐。身体的参与,精神的舞动,这是对龙的敬仰,也是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丰收与安康的渴望。铜梁龙舞最早是用于祭神、娱神。《铜梁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日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龙灯会是民间的重大娱乐活动,将龙舞得酣畅淋漓精彩纷呈,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保留节目。
在安居古城,我听一位黄姓“老龙头”眉飞色舞聊起铜梁龙灯会:腊月三十开始挂灯,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满街彩灯,动如腾云驾雾之势,静有潜伏深渊之寂。游走穿梭,竞相争艳,为龙灯会高潮的到来渲染出热烈的气氛。若遇大办之年,则从正月初九“上九会”(旧时以“九”为大数,年初逢第一个九,故称“上九”)开始“龙出行”(小办之年从正月十二开始),实际上就是龙灯会的旧式开幕式。火树银花中,盛装的龙灯队伍从街头鱼贯而入,高举龙灯沿街游玩。当舞龙队伍经过各铺户和社会名士门前时,往往定点表演几个套路,以示拜年祝贺。主人见此,欢天喜地,点香烛、鸣鞭炮以“接龙”,迎接神龙来到人间,祈愿龙灯带来吉祥幸福。舞龙队伍还会到各庙宇前走“之字拐”,点动龙头,这是“拜庙”,敬畏神灵是民间最自觉最质朴的信仰。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达到舞龙高潮,最为热闹。大街上,大龙、火龙,腾跃翻飞。最有刺激性的还是火龙,每条火龙都有10多个壮汉腾、挪、跳、跃。油筒、火把齐明,水花(生铁在风箱炉中熔化而成)不停地“噗噗”打向空中,干花与砖花(用竹筒或古城墙大砖块凿眼,加入火药、铁屑,用引线点燃)喷射而出,烈焰熊熊,呼呼作吼。处处龙腾虎跃,处处烟花火花漫空,处处群情振奋。正月十五日晚,各龙灯队在主要街道玩舞后,聚在广场上燃放“焰火架”,一起烧龙,意在送神龙升天,宣告本届龙灯会到此结束。
在龙乡,听老龙人讲龙灯往事,内心也沸腾起龙的精神。自古以来,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意识里,“龙”是海中神物,是吉祥威武的象征。具有祥瑞之气,具呼风唤雨与驱灾除疫的神奇力量。所以都希望得到龙的庇佑,以龙作为图腾崇拜也就形成了在岁时节日舞龙的习俗。记忆中,在我老家长寿各乡镇,也有春节玩龙灯的习俗,儿时的我也曾和小伙伴一起追随耍龙队伍,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至今,念及故乡,也挥不去街头巷尾耍龙灯玩烟火的印象,那是斩不断的乡愁啊。成年后,奔走世间,渐渐明白,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骨血里,早已深深烙上龙骨龙印。无论南北东西,玩龙灯庆佳节,几乎成为各民族最一致的保留节目。山东玩龙灯,贵州也在玩龙灯。陕北在舞龙,岭南也在舞龙。似乎所有祥瑞,都乘龙而来。
站在铜梁安居迎龙门边,望着门楣上两条镀金的龙张扬着鳞爪,迎来送往江上清风与迁客行商,文人墨客吟诵的篇章或许随风而散去,富贾巨商或许在江湖风浪中千金散尽。但是龙在龙乡,依旧日夜庇护着一城安居。龙行安居,居安,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