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乡村振兴专栏 > 正文

美丽乡村|张文龙:时光之约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张文龙    日  期:2022年6月22日      


慢城之夜,来得较晚。暮色中,依稀可见一袭黑色轻纱的女子,面削如玑,眉骨高耸,清瘦奇矍。她独自来到保合书院旁边,书院创始人杨公绍书的衣冠冢前,立定,合十……

然后,寂然转身,向保合书院袅袅而去!

这一幕,慢城有人见过,仿佛保合书院里的时光沙漏,倏现倏灭,如梦似幻,飘忽不定。

导游小姐杨曼丽的小蜜蜂叫着:

第一个老物件“秧马”,它和水稻种植有关。“秧马”旁边是打渔用的渔船、渔网……

游客一起围拢来,啧啧称奇……黄釉灯盏、锡灯盏、煤油灯……你看,那个白釉水壶上还刻着“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字样……

杨曼丽讲解到:“目前我们所在的 ‘保合书院’,就是保合村杨氏六世祖杨公绍书设馆授徒的杨氏祖居,这里也是秀才湾传奇故事的发生地……”

她停顿了一会,理理头发。她清瘦奇矍的脸上,眉骨高耸,额宇放光,那额宇好似一座金山,富广润泽。

游客们相互议论着,评价着,逐一参观“跬步堂”、“登科堂”、“考棚”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遴选人才是通过科举,科举有一套相对完整严密,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科举层级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可见,古时候一士成名,求取功名,也须过五关斩六将,方能脱颖而出。

仿古的“考棚”,青砖白线,格外醒目。一个考棚就是一个座位,相对独立的封闭式空间,每一位考生端坐在里面,须连考三天,方能出的考棚。

“别以为能写出一首诗、一篇文章就可以登堂入室,古时学子考取功名,还需要掌握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才可被提拔重用。一句话,古代提拔重用的人才,都属于复合型。”

将《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这些古代启蒙教育的基础课本倒背如流是基本功。熟读经史子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正确的传统礼仪,书法、围棋等人文艺术。正如“自信堂”的对联所言:“志在春秋,行在忠义,此为鸿鹄志;虽有文字,亦有武备,法我圣贤行。”

杨曼丽的讲解流畅自然,一点不生涩,仿佛她就经历了科考,时不时还有一些体会之言,通俗易懂,如数家珍。

“话说明清时期,因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川渝地区人口骤减,保合村及附近村民多由湖北等地迁徙而来。当时的保合村里有陈、余、左、黄、杨五大家族。其中,杨姓为大家族,奉行耕读传家,家风士笃儒雅,当属书香门第。”

游客追着杨曼丽围拢,生怕漏掉一个字。有些学生模样的游客,还一直用笔记本记录着,有的甚至将录音笔或者手机伸到杨曼丽胸前,像是采访一样。

此刻,一定是杨曼丽给游客讲起了秀才湾的传说故事……

杨氏六世祖杨绍书,学识渊博,通晓经、史、子、集,还具有仁爱化育之德,在当地颇有文名和威望,当地乡民都尊称他为杨先生。他看着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是辛苦。每天除了打打“幺地人”或者“川牌”,就没有什么娱乐。于是,六世祖杨绍书经过深思熟虑,说动父母,以杨氏祖居设馆授徒,开起了乡村私塾。他免费教学,为的是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初时,私塾共招收到八名学生,为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六世祖杨绍书便雇佣了一名书童做勤务(实为伙夫,做饭、做清洁等)……杨绍书的私塾是开门办学,不拒绝任何人。只要一有空,那个余姓伙夫便去听讲,由于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受到先生赏识。到了乡试会考之期,杨绍书还出资携伙夫一起赶考,师生十人都考中秀才。喜报传来,一时间,震动乡邻,于是,先生办学的这个湾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秀才湾”。

时隔几日,村里又传来一个消息:考官调取档案时,发现杨绍书曾对朱熹注解的《四书》做了多处修改。这下,先生触犯了法律,将被下狱问罪。

这可不得了,秀才湾同时出现两个惊天消息,放在当下,一定瞬间成为网红打卡地。一是,秀才湾十名学子都中了秀才;二是私塾先生被除去秀才之名,还有可能蹲大牢。在过去,一人获罪,将殃及池鱼。同考十人,其余九人“秀才”之名是保住了,但至少不会被提拔,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不得安排就业,不得重用。

说到此处,杨曼丽眉毛一挑,话锋一转,饶有兴趣地介绍起秀才湾的古建筑来。

秀才湾位于龙河镇保合村五组,古时候是一色木线白墙,古朴幽静,属于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杨氏祖居就位于秀才湾中心,即今天保合书院的所在,背靠插旗山,面对长寿寨,坐南向北,是入川始祖杨公万香之孙杨启仁建造。杨氏祖居建造宏达,气象雄伟,布局合理,堂径幽深而又气势连贯,仿佛一气呵成的长卷古画。建筑系三重堂高大木质结构,院落四周林深竹茂,环境优美。院前大石坝,长约两百米,宽约二十余米,平坦宽敞,是打谷晒草,婚丧宴席之地。上堂屋到朝门口都设有天井、耳房、小石坝……两边还配置有多个小型花园。花开时节,繁花竞放,整个院落花香氤氲。院里老少妇孺,多于花下晒太阳、做女红或嬉戏。

下堂屋装饰有虎皮四扇大门,平时关闭,办大事才开大门,家人均从两侧进出。虎皮门上有“鼓浪天池”、“名馨白露”二匾;特别是朝门口上“堪承帝袭”匾额,意为堪称辅助帝王的将相之府。杨氏祖居的格局可谓匠心独运,用心良苦,是激发后人奋发向上、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殿堂……

“那后来杨氏六世祖下狱了吗?”有些年轻游客着急地追问。这,也许是游客更关心的故事呢……

百多年前,某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天,在余姓伙夫的帮助下,杨绍书告别了爹娘,来不及与婆婆爷爷道别,毅然趁夜出逃,从此不知所踪。后来,杨氏家里人打听得他流亡到云南昆明一带,尚有后裔存世……家人哀其客死他乡,便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供后人凭吊。从此,杨家败落……

杨曼丽环视四周,缓缓说道:“据民间传闻,余姓伙夫掩护杨绍书出逃的当夜,杨绍书将一份手书一分为二,两人各自藏好半张信纸之后,相互拜别。”

杨绍书不顾大雨如注,仰天长叹:“想不到,你我出发赶考在插旗山,如今逃亡也在插旗山。当初送你我赶考,尚有乡亲;而今,护我逃亡,唯有你!兄弟。”

余姓伙夫拜跪于地:“先生大恩不言谢,学生定当守约!先生此去,须自己珍重!”

讲解到此,杨曼丽突然打住,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太阳偏西,斜照在秀才湾的水塘和树林里,仿佛这些村落民舍、花草林木也游移不定。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秀才湾一色木线白墙,引人注目;李家湾一片白墙青瓦,温婉素雅,如小家碧玉;石厂湾一体红砖木色,显示出原乡风貌……这里,素有“一家炒菜全湾香,下雨从不湿衣裳”的美名,乡风淳朴,自然和谐……

随着长寿慢城的打造,如今保合村蝶变,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秀才湾也不例外,塑了牌坊,新增景点秀才湖、儿童游乐世界,景观步道等。一夜春风雨,农家乐、民宿也春笋般冒了出来。

村里的大学生余诗晨,就在此时抓住机遇,放弃了大都市数十万年薪的高管职位,毅然回到家乡,在政府的帮助下,创建了君子山居……

“一个乡村民宿,一年的收入能抵得上大企业高管的年薪?这个姑娘,真是憨了!”村人多有不解。

余诗晨的君子山居,一开始运营,便生意火爆,客人尽是大城市来的城里人。有时,生意太好,忙不过来也安排不下,余诗晨还介绍客人到其他农家乐就餐住宿。她还亲自引路,亲自讲解秀才湾的来历和传奇故事。

原来,这个君子山居的老板余诗晨,就是当年那个书童余秀才的后人。

慢城的开发,让余诗晨信心百倍。虽然她向村里老人打听过杨氏家族的事情,结果都一样,但是,她宁愿相信杨公绍书一定还有后人在。因此,她每天黄昏,或者夜深人静之时,都会登上观景台(插旗山),守望着远方,明确地讲,是云南的方向……心中默念着百年之后的杨家后人,能早日出现。

君子山居位于秀才湾保合书院旁边,背靠罗盘山,视野开阔,万亩橘林任你驰目骋怀。余诗晨给君子山居的建筑、景观,环境配置到客房设施,均采取了“新乡愁主义”的配搭。她非常喜欢。特别“新乡愁主义”那个“新”字,总能让她感动莫名,甚至喜极而泣。百年啊!乡愁本是旧的,那个“新”字,仿佛是引路老人,能引人回到百年前?她在阳台上转身,擦擦眼睛……

夕阳西下之际,余晖脉脉,君子山居与周围的传统村落融于一体……仿佛岁月没有走远,而是一切静好。

她平时除了打理一下民宿的生意,就是留心观察每一个来自远方的游客。她多么希望那个“杨家哥哥”能奇迹般出现在面前,与她一起耕云种月,遥指诗与远方啊。

对了,想到“耕云种月”,余诗晨会心一笑。今天有个书法家,就为保合书院写下了“耕云种月”横幅,让她一时间有了时光穿越之感。可那个书法家写完后,就搁笔而去,抬头连看也没有看一眼就站在他旁边的余诗晨,就隐入人群中。她本来还在想杨先生办私塾,教人识字断文,不就是授予人们“耕云种月”的生活吗?让人们生活安宁、精神富足吗?这个书法家百年之后,能与杨先生之期望相通相融,先生一定高兴吧。

“假如,他是杨家哥哥多好!”余诗晨浮想联翩……

“余老板,有十二个游客要住宿,您安排一下。”

余诗晨一看,是导游小姐杨曼丽。她赶紧下楼接住。当她与杨曼丽正面相照,令她顿时感觉想起了什么,又像失忆一般,那般空明而又格外遥远……

她在苦苦搜寻杨曼丽的眼神,在哪里见过?

“先安排客人吧。”她对服务员小左吩咐道。

小左是秀才湾五大家族之一左家的后人。小左非常能干,人挺机敏、精明,就是话有点多。哪个客人不喜欢吃什么,哪个老年游客走掉了队,哪个游客把猫当成狗儿……她都会向余诗晨汇报,并且还要唠叨半天。不过,话说回来,话多的人,也有讨人喜欢的一面。

比如,此时她向余诗晨说起那个杨曼丽,余诗晨就很专注地听。

“余总,你听说没有?那个导游杨曼丽,嘿多游客都喜欢她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啊!”

小左洋洋自得地说:“我知道。”

“你知道什么?哟!机灵鬼。”

“嘿,这就是你不爱接触人的好处吧!那个杨曼丽是昆明人,独女,至今独身呢!”

“怎么,你想给她介绍对象不成。”

“不是不是。”小左连连摆手道:“我自己的事都还没有着落呢,哪顾得上别人哦。你别看我平时话多,真要做那事,就不行了。”

“哈哈,原来你也胆小如鼠啊!”余诗晨紧接着,面带狐疑地问:“你怎么知道她是昆明人?”

“吔,慢城那哈不是来了一拨云南的游客吗?还在我们这里吃饭呢。其中有杨曼丽上昆明大学的同学。说她报考九寨沟导游都考起的,她硬是不去。她说她要到长寿慢城来,只选这一处来当导游。”

“为什么啊?九寨沟多有名啊,怎么不去?”

“她来慢城工作啊,是为了找人!!”小左大声说。

“啊?”余诗晨惊呆了。

此刻,余诗晨突然联想到杨公。今天,余诗晨欣赏完书法家的挥毫泼墨,正浮想联翩地走出书院,在正堂一回头,突然发现杨曼丽站在杨公画像前凝视,惊人的相似。她此时才想起,杨曼丽每次带团讲解,从书院出来,都要定定地回望一会书院……

难道她……竟是……她不敢多想,赶紧翻出一个精致的檀木匣子,取出一张纸片,飞快地跑到观景台上去,大声对爷爷说她找到杨家后人了!

不料,有人先她登台,面向西南方,合十默诵着什么。一袭黑色轻纱,清瘦奇矍。余诗晨慢慢地靠近她……她心里五味杂陈。

“余姐姐,你那半张信纸,还在吗?”一袭黑纱语气轻缓,有些哽咽。

“您,您,您就是杨公的后人?!”余诗晨语气飘忽不定。她想起爷爷临终前,交给她这半张纸,语重心长地嘱咐她要报恩,若杨公后人是男性,就得以身相许……想不到!

“还是将信纸合起来,看看吧——这百年之约!”杨曼丽缓缓地转过身。

两个半张信纸终于合拢。原来,杨公与余姓伙夫相互感恩,遗书给子孙,永结秦晋之好……

两个女子仿佛隔着世纪之遥,又像坚决完成一项重大使命一样,慢慢地拥抱在一起。

一切都静止了。

“妹妹,我在这里开君子山居,就是为了等你啊。”

“姐姐,我坚决来慢城工作,也只为找到你啊!因为爷爷去世前,给我这半张信纸,叮嘱我一定要回到故乡,找到余家恩人的后人!”

“妹妹,你我都是女儿身,结婚是不成了,不如,将这百年婚约烧掉吧?”

杨曼丽说:“不!姐姐。我们两家人的后人团圆了,不如奉着百年之约,再次祭拜先祖之后,将这张百年婚约捐给保合书院吧。可好?”

“全凭妹妹做主!”

杨曼丽与余诗晨双双并立,在杨公衣冠冢前,深深地拜下去……

此刻,保合书院四周,响起不绝于耳的吟诵:“农舍书声琅,远村禾苗香;隔窗圣贤语,入耳醍醐荡;跋涉会三关,暮登天子堂,归来正纶巾,共贺秀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