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个人的礼物——《挺进者陈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重点扶持,同时获得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作协重点资助,入选“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项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我奉上一直在续写、修正的“创作谈”,欲再次献上个人的礼物。这是书出版后,结合收到的作家评论、读者意见以及个人作品分享活动后的再思考而成的。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其中我理解,做普通人在爱国的前提下特别要讲气节,那么,做共产党人更要爱国,更要讲气节!红岩英烈陈然当年讲气节的倡导和宣扬,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少年,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人,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我以“气节与成本”为题,为建党101周年庆贺。
一、创作经过
2019年11月25日,也就是有名的重庆“11•27”大屠杀惨案纪念日的前两天,我独自一人前往“《挺进报》旧址”参观。之前阅读报纸,注意到旧址已于2018年免费对外开放,但一直没有成行。旧址位于重庆最早的滨江路、重庆“外滩”——南岸南滨路上。
推动成行一是对英雄的仰慕;二是了解故事背后的渴望;三是一份文件的促成。2019年11月,重庆市评论家协会向会员转发重庆市文联文件,征集一些创作作品,其中包括红色题材的电视剧、戏剧剧本等。文件里面提到一些红色人物,其中有陈然,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讲话时点到的。但因时间短,创作不及,更主要的是自己还没有这方面的创作经验。
很好的是,《挺进报》创办在南岸,陈然是主角之一。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生活在南岸,刚好加入重庆市作协成为会员,好像可以写写陈然,这是其他地区作者没有的条件。
以什么形式?散文、诗歌、纪实?参观中发现,陈然的一生,虽然短暂,还差两个月才满26岁,但从旧址里摆放的一本传略书上他的经历来看,我想以小说的形式来反映,会不会更生动一些?此时我的脑子里跳出一些看过的、类似故事的影视剧画面。当时我偷偷地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能写出来,说不定有改编为影视剧的机会。
回家后上网搜索,似乎目前还没有以陈然为主角的长篇小说,由故事发生地的作者来填补一下空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吧?我又想到,后年也就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如果能写出来,正好可以成为献礼作品。
说干就干,犹豫会败。从2019年12月28日动笔,到2021年12月30日小说正式出版。历时两年的创作中,先后经过了四次以上的框架调整和四次集中的大修改及无数次的小修小改,小说题目也有三次改变。创作中虽然有过退缩的念头,也有过初稿形成后不被看好而放置的停顿,而且出现“视力下降、腰颈故障”的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也就有了“坚持是美德”为题的小说后记。
从动念头到动笔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收集资料。去南岸区委党史研究室寻找《传播共产主义真理的坚强喉舌——陈然烈士传略》(作者罗讯)一书,从“网上纪念馆”阅读并下载有关资料。二、参观体会。再去红岩纪念馆等地参观,注意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感受、琢磨、想像当时的情景。三、交友建群。包括顶级“然”粉——从孩提时代起追随陈然事迹的人(如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教授林洁),还有陈然的亲属等,建立相关微信群,不时请教和交流。四、走访访谈。与林洁教授一起去涪陵区新妙镇现场及电话采访陈然的学生,如刘泽川(《岁月留痕歌百代》作者)等。
二、创作构想
明确主旨。走进陈然旧址门前梯坎旁,有一面铸铜浮雕,最醒目的就是“气节”两个字。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后来读陈然传略,知道了这源于他入党后受到的一次很重要的教育,后来他参与办《彷徨》杂志时,特别写了《论气节》一文。于是,我找到了我要创作的主旨:共产党人的气节。
明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6日在考察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阅读这段讲话后,我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为青少年提供一本正能量的读物。
原则方法。这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小说创作。历史小说在创作中须遵循三条原则: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得失;真实的背景和虚构人物的有机统一。我采取了“大事不虚,小节不拘”的原则来把握。首先得摸清基本史实,因此,在阅读传略和一些相关文章时,我一边阅读、研究资料;一边罗列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人物事件;同时设计人物角色顺序并分配戏份;然后搭建写作框架,四易其稿修改,并在写作中修改完善。
有两个重要的史实,与我及许多人从《红岩》上得知的情节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狱中制作红旗,事实是男牢的人而不是江姐等女牢的人“绣红旗”。《自白书》非为陈然所写,而是后来作家的加工,史实是陈然说想写一首诗,等等。我觉得在我的小说中要还原。还有,随着史实故事的逐步增加,我感觉有如江边的一个一个鹅卵石,它们彼此独立存在,却缺少情节特别是人物来相互连接。显然,这需要有河沙、或者细土,把它们“沾连”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人物?高大全式的、无七情六欲的英雄?肯定不是!陈然小时候被他娘称为“小犟牛儿”,爱打架(但因为打抱不平,这是好的),学习也不怎么好。他是怎么成长为英雄的?陈然的父亲是海关工作人员,因工作调动,住家的地方频繁变动,他跟随变动的同时,也因为参与从事革命工作的变化(入党前、入党后,被捕前、被捕后),好的方面是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时空变幻和素材,不好的是我应该如何取舍,许多细节材料没有披露,只有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完善。包括陈然的情感生活,有个材料提到有一个女孩子对他有好感,赠送了照片。陈然是一个纯粹的革命主义者,拒绝爱情和婚姻,但作为一个能歌善舞、性格豁达、帅气时髦的青年才俊,肯定是有情感的,该如何呈现?陈然原来叫陈崇德,是什么时候改的名,因为什么?我所看到的资料无一交代,我要给出回答……
为此,我设计了几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情节:四姐弟为大姐争取离家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与爹娘斗智;陈然考炮兵冲突;船上抓贼;悼大姐;两次重要接头对诗;到新庙农村教书;狱中通道;策反细节;狱中斗争“特急飞讯”;总结得失等等。特别是总结得失,没有全部去总结后来党史专家归纳的“狱中八条”,而是几个狱中难友各自经历或听说的故事,其中特别总结“地下斗争需否讲成本”的问题,因为战场上的“游击战术”就是在讲“军事成本”。
设计了姐姐的日记、锯琴等作为道具;设计了陈然先习惯性摸后脑勺动作(人物特征)后为了地下斗争而改变、跳哥萨克舞、练字等行为细节,起到伏笔串联的作用。全书还引用了好几首歌曲,体现主人翁对音乐的喜爱。也有对不同地方生活的描写,虽然不多。
设计了三个女性,特别是何杏灵,参与了陈然被捕前后的一些活动,对故事情节起到了一定的串连作用,也用以表现陈然的情感生活,反应英雄是人,不是神,有情感和人性的挣扎。不落入英雄是高大全形象的窠臼。
三、创作得失
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及朋友的指点、帮助与鼓励。南岸区文联主席赵瑜在区委宣传部支持下,牵头组织了2020年10月31日重庆市作协、南岸区文联、南岸区作协举办的改稿会,莅临会议的黄济人主席、傅天琳会长、蒋登科和王雨教授以及胡万俊、程华、马卫、高铭等师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时任市作协党组书记辛华、《红岩》主编刘阳、资深媒体人许大立先生等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一直关注我创作的重庆出版集团副总裁别必亮先生,专门提醒我去申报中国作协扶持。
综合改稿会专家及后来申报市资助项目时专家提出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形成斗争线、成长线、穿插情感线交叉推进的结构。时空转换明显,悬念起伏叠出……
创作的过程是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收获不小。向方方面面学习,填充了一些知识的空白和写作的技巧。比如在创作中抽间隙我读了五本小说,如《红岩》;了解一些歌曲创作的时间和背景,以防引用错误;向编辑学习使用改稿模式等等。我不是一个很会煽情的作者,所以情感场景在刚开始写作时不那么感人。叶兆言先生在《痛和善》一文中写道:文学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它也许很平常,也许很简单,但是一定要痛,一定要善。叶先生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所以在作品中增加了对善和痛的人物描写,如设计了陈然小时候为帮女同学叶子而与男同学打架,后来通过办《彷徨》杂志通联时重新联系上她,后来她为陈然死亡。
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考验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要设计拟添加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一些人和事,要巧妙嵌入,预先埋下伏笔,以为后续。以便让史实、史料有机串联,形成对主人公整体的刻画。要重视对细节、动作、对话的描写,以增加立体感和可读性、趣味性。
创作的过程是一个陶冶性格和不断修正提高的过程。创作不易,尤其是用史料来书写历史人物,而他的事迹或多或少已为许多人所知。马卫先生在评论文章中说,这是需要勇气的。这诚如我为陈然代写的《假如没有了我》那首诗一样:挺进,是不悔的选择!
《挺进者陈然》出版后,虽然也得到了一些肯定。如陈鱼乐先生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文章:“这部小说从叙事结构架构,到语言文字驾驭,从生活细节,到斗争情节,都充分展示了革命者陈然的‘气节’力量,是祭奠英烈的浩荡长歌,是‘红岩精神’的具体展现……”但回头自省,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史实的取舍,语言特色,细节描述,减少主观描写,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创作中努力改进和提高。
挺进,是不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