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青山半亩田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中国十四亿人,要吃饭。但是这些年,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五一节后第一天上班,我们几个调研员就被农委主任左川召集拢来,“根据卫片扫描数据,我区五亩以上疑似撂荒地图斑5737个,面积60229亩。五亩以下21868个,面积33875亩。两万七千多个图斑,94000多亩土地,究竟有多少地撂荒?哪些可以复耕复种?请各位老将挂帅,担任督查‘专员’,确保在七月十五日前(全市七月底前),全面完成撂荒地核查工作和复耕复种任务。”
接受任务,回到办公室,督查文件已经放在案上。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心情有点小激动,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庄稼,列队成行。乡村,已经不再是《荒芜的田园》所描写的寂寥景象。
东温泉镇5月12号召开了动员会,全镇5亩以上的疑似图斑就有404个,3680.44亩。任务算是比较重的。当然,与接龙镇9000多亩相较,也不算啥。五步河沿岸的红橙,黄金林村的菊花,美丽的东温泉风光,“好吃”“好看”“好耍”,吸引了多少游客,但是我们此行无法顾及那些美丽的风光。
5月19号,我们到了东泉,复核疑似图斑和可复耕地块。那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又一条荒芜的路,荆棘满布,被荒草掩埋在崇山峻岭中,一路的莎草萋萋,荒凉得很。
一行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在荆棘杂草中摸索前行。地上的落叶很厚,斜刺横躺着枯木,藤蔓缠绕着乔木、灌木,分不清是耕地还是林地了。
蜘蛛贼肥。顺手捡起枯木枝,扒拉那些粘人的蜘蛛网,打草惊起懒睡的蛇虫。
我们去看的图斑一共有五块田,葱茏的杂草掩盖着根本看不清楚的田坎,田间还有粗壮的灌木、乔木,都已经成材了。
“两三户人的。那田不阻漏,关不起水。”随行的社长说,“荒了一二十年了,全家都进了城,房子早垮了。好多年没有回来过。”
这个图斑我们竟然往返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匍匐前行中,我仿佛看见担着粪水,背着庄稼的老农,或者扛着农具的娇弱农妇,蹒跚的脚步。地很薄,就算种上水稻,可能那稻穗也不会弯腰;种红苕,那根茎也无力膨大;种蔬菜,更缺水肥,距离公路两三里路,哪里去挑水施肥啊。
5月18号下午,天星寺镇。镇上的同志把我们带到了一处悬崖边。一道寨门挡在了悬崖之上。寨门的甬道石墙,厚实,几吨重,一扇门关上,外面想攻进来几乎不可能。寨门外远眺,远山多娇,逶迤延绵。寨门下,悬崖绝壁,陡峭嶙峋。这样的寨门,是防范匪患的绝佳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门一闭,两个世界。
这些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瘠薄土地,挖一锄头,水土就流失一坡。我探了探头,有些眩晕。不禁感叹当年,是如何垦荒成地。这样的土地开挖,对于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都是不利的。
界石镇的高速公路高切坡、工业园区预征地,还有地灾多发地多,核查工作很艰苦。我们在砂砾中艰难跋涉,一块一块地走过那些荒芜的山坡和旷野,寻找覆盖在草蔓中那些能产粮食的土地,寻找遗忘在山野中那些厚实的土地。
语言朴实有深意
5月20日上午,我们到了姜家镇,地矿设计院的说,该镇疑似撂荒320个图斑2980亩已经核实了70%,预计有一半都无法复耕复种,正在同步进行矢量对比。
分管副镇长陈杰是个转业军人,说话做事都比较爽快。他说姜家镇主要种冬瓜,种子都定好了,育苗了:绿宝1号和墨地龙。
我不得不佩服姜家镇的敏锐快捷。这些年,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发展了种植五小黑(黑玉米、黑豆、紫薯、黑花生、黑米)和养殖五小黑(黑猪、黑鸡、黑鸭、黑鹅、黑山羊),“遇事先谋”,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这里才在开始动员开展撂荒地核查,那边,他们已经做好了复耕备种的准备。
随手拿起他们的会议记录,看到这样一句话,记录了党委书记刁维娜在撂荒地复耕复种动员会上的讲话:“......可复耕的,不但要复耕,还要在土地上找点钱。”
我莞尔一笑,突然觉得做记录的人好可爱。口语,原汁原味地记录,简单而朴质。
打趣围观有道理
5月31号,路过姜家镇白云山村麻糖湾社,看路边有挖机在复耕,就下去问了问,图斑号是4186,社长黄家富正在指挥挖机操作,面积11.08亩,涉及二十多户人家。他告诉我,他们苗子都找到了的,种红苕。才翻出来的土地,沙夹泥,这地太好了,耕种不费力,“出东西”。
“趁着土地滋润,马上栽。收得到。”
庄户人家,说话简洁。“出东西”,就是地好,种啥都有收成,“收得到”,就是说这时候种植,还没有耽误季节。
在雾露洞附近,一块十八亩大的田,已经复耕,种上了水芋头。旁边正在办酒席,一条龙摆着。我们刚到图斑定位,一群人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
有人说:“种庄稼,赚不到钱啊。买粮食吃还划算些。”持这个观点的人不少。马上就有人反驳:“你家钱再多,买不到米吃,等于零。大家都买不到米,可能就有人掀饭罾子。”
“敢!”
“你看他敢不敢。啥子叫藏粮于民,天下太平?这就是道理。老百姓可以过得苦点,但是不能没饭吃。”
“粮食,才是生存之道。”
争论不休,各自理论,语言朴质,夹杂俚语村言,句句真言,蕴涵着朴实的道理,浅显,通俗,易懂。
“自己的土地上长庄稼,才踏实;买粮食吃,不稳心。”
“买不到米,钱,就是张纸。”
“饭碗,端在自己手头,稳当。”一个看起来上了点岁数的老人,瘪着嘴,满脸的皱纹,说话一字一句。
“你老人家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也。”旁边的小伙子,村副书记接过话茬:“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是‘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看来,老百姓还是懂得“藏粮于地”的道理的。
“这块地荒了好几年,‘毛’的。这一整出来,好宽敞,好亮堂。今年过了季,种点水芋头,明年种上水稻,就漂亮了。”
田里的水比较深,镜子一般,泛着波光。我又忍不住给他们出起了“馊”主意:“买点鱼苗扔进去。”
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要得,春节的时候捞起来,也是一笔收成。”
“不卖,一家一户分几斤过年。”大家开着玩笑,言语中也装满期待。
平原村泡通湾社,3976、3980、3988三个图斑32.11亩,连片土地,已经开始整理成型,冬瓜苗都已经出苗,长势还可以。一路上,挖机、耕作机、除草机、微型翻耕机,机器阵阵轰鸣,村社干部正在有序指挥复耕,零星也有社员挥汗如雨,在整理土地。
乡村的土地,热络起来。
复耕挖出野猪来
我在微信群里看着各村各社都在行动,眼看着一湾一湾的田推出来,眼看着一塝一塝的土推出来;聆听着挖机的轰鸣声,除草机的吱吱声,看着大豆、秋苞谷下种,看着水芋头、藤菜慢慢地绿了田畴,小小手机屏幕,让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热火朝天的场景。
其实,我最喜欢农村的院坝和院坝会了。几根长凳子,围一圈,张家长李家短开始,嘻嘻哈哈中,能听到好多真切的声音。
“大家注意安全哈,你莫田没‘整’几分,土没‘整’几块,靶子挂了,钉子钉了,锄头梡了哈。”吊儿郎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微信群也一样,那些村干部、社干部,一边干事,一边抱怨,但是这怨声里面,你能听出担当和责任,听出思考和谋划,听出理性与坚定。
“张三王四李老五,你们几个说一说,到底想出好多钱,把田让给人家种?你们腾出时间和精力,安心城头去找钱。回头送你几斤糯苞谷,保证又甜又香糯。”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守土有责,这些长期坚持、坚守在农村的人们,他们热爱土地、呵护村民,所有的愁烦、埋怨,其实都是无可奈何的谅解;所有的点赞和兴奋,都是对那些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希望和期颐。
偶尔,我也在微信群里调侃几句,嘱咐一下,或者说两句宽慰的话。
突然,姜家镇陈杰发来一段视频,一头野猪冲出画面,从郁郁葱葱的草丛中拱出来,跑过挖机正在施工作业刨出来的田块,迅速钻进了对面的密林中去......
我把视频转发出去,讨论一下子满屏,惊讶与惊喜,惊奇与惊叹并存。可是,更多的农人和农村工作者,都很冷静:当野猪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乡村......
一声叹息之外,心情格外沉重。这地刨出来,它不来祸祸吗?
民主决策靠自治
“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上市政府的舆情了。”得到这个消息,我惊了一下。
怎么回事?原来,一个村民在市政府公开信箱诉称,该户在宅基地退耕复垦后,户口已经迁出,住处都没有,承包地没有退还集体,没得能力回乡耕种。
深入调查得知,该社共有61户,在家的32户,合作社在院坝会的基础上,通过电话联系和微信连线的方式召开的社会大会,对复耕复种工作贯彻和部署。
会议记录上,32户到场的社员代表摁了手印,20多户微信连线也有截图,几户电话联系的也承认知晓和同意会议决议。“耕地必种”是集体讨论的原则和底线。撂荒地整治实施方案,整治资金使用方案也经过社员充分讨论,并一一表决,58户同意,1户反对(即信访农户),2户弃权。村民自治,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程序是符合要求的。
我问他们,“耕地必种”是怎么讨论的。他们说,农村的土地和工厂的机器一样,是生产资料,国家和集体把这么重要的生产资料交给你,就是责任,土地就要“种”,机器就要“转”,这,就是道理。
我一直奇怪,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东温泉镇的大多数疑似撂荒地都是农民自行复耕复种的,原来,他们的宣传动员该镇,让群众明白了这简单、朴质的道理。
“李老师,我们有财务监督员,项目有概算,建设内容和规模都是大家讨论的。” 有人悄悄地说了一句:“虽然复耕花了点钱,但是土地整理出来,交给专业的人种,还是会有收益的。”
群众中有智慧,很多工作经验都在基层实践中出来。
姜家镇平原村办公室,古色古香,本来是一所废弃小学改建而成,但是设计感强,很有特色。“我们实行的是‘一户一策’、‘一地一策’,谁种地的问题,经过大家讨论,确立了‘农户自愿、亲友代管、生产托管’模式。镇党委政府还把撂荒地复耕复种融入了姜家镇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和实施。”
村党委书记杨梅给人的感觉很踏实:“平原村借这股东风,还成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小组,指导冬瓜产业发展。”从他们的育苗开始、到土地整理复耕,到冬瓜儿挂在藤蔓上,我一直关注着他们走过的每一步,脚踏实地。
雨后春笋待出笼
日头真毒。幸亏带着伞,涂了防晒霜,准备了几瓶水。衣服好像没有干过,头发总是小雨滴滴。都说水往低处流,但是刚才咕咚咕咚喝下去的矿泉水,马上从额头上冒将出来。
在东泉镇党委书记陪同下,我们来到河岸村。河岸村的山形地貌都很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在588、587、513三个图斑周围,没有一户农家。已经关闭了很多年的农舍,明显看出来没有住人。
人才流失,产业空心,这是边远山区存在的客观现象。
三个图斑共计37亩,周围没有农户,最近的也要好几里路。“我们打算村集体统一种胡豆青,点豆子,多产点杂粮。另外承包出去,套种佛手柑。种胡豆青一是可以产粮,二是还能为他积点肥。”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话锋一转,李晓秋转到乡村振兴中,“土地承包期已经延长到2058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他认为,这四十年,绝不是田挨田、土挨土,张三挨到王老五。山河依旧,面貌不改。中国的乡村,乡村的土地,在这四十年中一定要有作为,乡村一定要有发展和变化。“我们正在着力培养新农人和农村经纪人。土地要向种田能手、产粮大户、专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无独有偶,天星寺芙蓉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他们依靠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村耕作制度改革;通过生产组织社会化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新农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克服了“一包了事”或者“一转了事”,降低了专业合作社风险,调动了产业农民、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一批有市场观点和经营意识的新农民逐步走上乡村的舞台。在果园管理中,采取“土地入股,专业管护,核算成本,效益分成”的“农户+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村社集体”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得到了社员群众的支持,实现了农户,村社集体和种地农民的共赢。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谁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乡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逐步深入人心。
“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风险共担机制,责任分担机制,简单点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合理分钱。” 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也在被村民接受。土地承包人只收承包费,“老板干什么与我无关”;务工农民干一天就要挣一天的钱,“老板赚不赚与我无关”的观点;“一‘包’了事,一‘转’了事”的流转方式,打工磨工的现象,在新的利益联盟面前,逐步改变。农民开始关注种什么和怎么种,关注怎么好和怎么卖的问题。
“种什么,充分讨论和论证;怎么种,专业队伍来实施;怎么分,根据事前议定的分配方案,按照贡献大小、利润多少来决定。”
镇党委副书记万浩和芙蓉村党委书记说起这些经验和做法,滔滔不绝。
突然,我觉得,就像八十年代那些“雨后春笋”一般茁壮起来的乡镇企业一样,我们的乡村,说不定就在这次撂荒地复耕复种中,好多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还有更大一些的农业企业......将破土而出。
绿意茵茵映沃土
到7月15号,各镇街报送的数据,5亩以上图斑核定的可复耕面积均已完成复耕,复种面达到50%左右,这几天到各镇抽查了一遍,每个镇抽查了3个村7个图斑,严格按照“一张表格量到底”的责任目标,没有发现任何“账实不符”的问题,心底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据市粮食安全专报第13期通报:“截至7月25日,巴南用时不到2个月,提前完成25339亩撂荒地复耕复种,成为全市首个且唯一复耕复种进度100%的区县。”
“我保证,每一个图斑,都是复耕了的。复种正在进行,根据天气情况和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各镇街都对复耕的数据打了“包票”,看来“一张表量到底”的责任制,是有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核定不可复耕面积镇村干部到场,“两两签字”确认;党委政府严格研判,党政一把手“两两签字”背书;上报完成情况坚持做到“有图有真相”,建立台账。无死角、无缝隙、无遗漏。
拿着这张表,我仿佛看到,扑朔迷离的一团乱麻,逐渐清晰起来:那些很荒芜的田园,逐渐演变成森林、耕地,泾渭分明。我看见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企业爱心人士,我看到好多好多的农耕人,他们踩着乡村的土地,踏实而坚定;我看见了黑黝黝的土地,看见了秋冬的田野或者春日的田畴,绿油油、金灿灿,一片新气象。
那个美,惹人醉。起身,搁笔,走!下村!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