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四川大学出版社选择了这一天,在重庆九龙坡五洲书店,为青年作家李燕燕举办《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读书分享会。我和石柱县的几位文友专程去参加,并得到李燕燕签售的新作。 这不是刻意的捧场。因为我是一名司法工作者,在检察机关呆了三十多年,期间担任过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十一年。民事行政检察,是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监督的重要职能。司法体制改革后,演变为检察院四大业务,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中两项业务,占据检察业务的半壁江山。我对民事行政案件较为熟悉,对民法及其民法典的制定过程非常关心,甚至有些敏感。虽然我不再从事这项工作。我对民法及其民法典颁发之后,从老百姓的视角如何看待,有何体验,司法机关是不是努力让老百姓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都会通过不同渠道关注和收集信息。而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回答。我想,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只能是老百姓。 李燕燕是作家,也是老百姓,作家笔下的民法典,当然也是百姓视角的民法典。李燕燕不是司法工作者,她正好可以站在百姓角度和立场审视司法机关,审视一部法律,审视一件具体民事案件。 还有一个不愿启齿的想法就是,李燕燕没有司法工作经历,一个局外人能写好司法案件这样的重大敏感题材吗?尤其是关乎未成年人案件,性侵案件,涉及隐私的案件等。这是司法领域检察官和法官们都不愿、不能、不敢擅自披露的禁区。另外,李燕燕是如何把一个个民事精品案件变成文学作品的? 带着这些疑问,所以,我迫切想读到这本书,也希望参加有作者在现场分享的读书会。 出版社是怎样在评价这本书呢? 从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上我看到些许信息:“青年作家李燕燕试图用这部法典的强音,唤醒女性自身、唤醒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愿这场兴于笔端的文学普法,成为法治时代的生动注脚。”“李燕燕带着她的新作,和大家分享一个个有共识性的个案故事,直击法典的精髓;又通过这些故事所链接的权益保护法条,奏响了新时代法治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尊重与关切,无疑是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烛照。如本书主题所表达:这是属于她们的旅程,我们也可从中收获警示、共鸣与温情。” 这两段话,大致就是出版社的一种评价。 读书会上,许大立老师、刘清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从读者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这部书。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这是一部非虚构的报告文学集,讲述的是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故事情节鲜活,源于故事的真实。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性侵案件。一个小学的校长,为与一个十三岁的女学生发生关系,故意带着他,开车逗圈子,最后入住宾馆。而这个宾馆离女孩的家很近。但是,这个女孩对于校长的过分语言竟然不警惕,也不呼救,不逃跑,而是任由校长安排。我看了这个案件后,顿生疑惑,甚至都认为这个女孩是否太成熟,有投怀送抱的嫌疑,而并非强奸。最后法院对校长判了刑,而我还对女孩的行为不理解。 直到读了李燕燕《你的声音,唤我回头》中的第一个故事,从主人公李真身上,我不仅找着了答案,而且为之一震。而往往这样的情节,会被我们忽视,因为一线办案人员,他们手头案件多,忙得顾不过来,他们要迅速消化堆积如山的案件,注意力重点放在办案环节,又好又快地把案件办出来。所以没有足够时间,也没有足够精力注重案件社会效果的深度把握和研究。 在这个案件中,我看见了最高检联合九部门制定的《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在具体落实中的空转现象。该意见明确规定了宾馆、旅店等,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或者举报。国家制定这样的规范,就是针对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实际,要求全社会形成合力,保护未成年人。可是,一些未成年仍然被侵害,案件仍然在发生。《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仅仅是冰山一角。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更多的司法公开,才更需要专家学者甚至作家走进法庭,走进档案室,去发挖深藏于一件件司法案件中的文学素材,创作出新时代法治文学精品,并监督司法,与司法工作者一道,推进中国司法进程。 李燕燕2022年7月19日在渝东石柱县图书馆的一场报告中阐明的观点,没有什么是作家不能写的禁区,只是讲究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瑰丽多姿的现实生活、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层出不穷的变革创新,给非虚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也为虚构文学创作带来丰富而深刻的素材。作家也可以以一部小说,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社会治理。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毫无疑问,一项重大的事件被确立,就是文学创作的重大题材和丰富素材。李燕燕是非虚构文学爱好者,她抓住了这一敏感的现实题材,从中挖掘提炼,完成了这部紧跟时代脉络的法治文学作品。 古今中外写案件的文艺作品很多,比如关汉卿《窦娥冤》,朱素臣《十五贯》,但大多以刑事案件为主。当代作家陈源斌小说《万家诉讼》,被改编成电影《秋菊打官司》,还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的多个奖项,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法治文学作品。 在李燕燕笔下的民法典,是一部良法,她要做一位良法的普法者。她极力倡导公民守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不仅是从一位普通读者角度在读这本书,而且也是从一名司法工作者的角度在审视作品,难免吹毛求疵。比如,作者对法律法理系统性认识不够,看到了案件中的苦难、挣扎与困惑,但未对破裂的社会关系如何修复性司法做一些探索,这恰恰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一部良法的终极目标。这对于一名从未干过司法工作的作家来说,不能有此苛责,因为这都不影响本书具有的良好普法价值。 这是李燕燕善于抓住社会热点题材创作非虚构作品的又一力作,这是一部中国法治进程中,关乎首部民法典的新作品,开启新时代法治文学领域一扇新窗口。把一个个鲜活的经典案件,用文学方式,深度挖掘,充分展现,客观上也在监督司法,推进公正司法。所以,我希望司法工作者的案头上都能放上这本书。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