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冬日,红旗猎猎,寒风呼啸,奠基仪式上,挖土机象征性地挖下第一抔土。高高的山岗上,围着端着饭碗的乡邻。那时,只有一条土路,七环八绕,弯曲到此。坡下是深沟,坡上是矮房,鸡,狗,猪圈。
五年前,因为单位搬迁至此,我也搬家到附近,亲眼目睹了一座新城的诞生,看见一个个小区从无到有,看见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看见昔日路广人稀的同茂大道变得车水马龙。
仿佛变戏法一般,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成为时代发展的注脚,成为重庆蝶变的缩影。这个地方就是渝北区中央公园商圈。
身处其间,我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经济大潮的涌动,未来脚步的震动。我能做点什么?一个想法应运而生:用个人的视角去记录时代的脚步,通过一个年轻的视角去解读眼中的渝北。
2022年,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元年。渝北区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高品质发展的示范区,也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一个缩影。用散文的形式记录快速发展的渝北,必将成为重庆快速发展的一个珍贵样本。
虽然我知道,我的文笔很稚嫩,工作之余的创作时间非常有限,但我有热情,内心有滚烫的理想,催我前行。为此,我申请了《醉美渝北》创作体验项目。
此后,选择出行目的地变得不再困难。几乎所有的周末、假期,我都会前往渝北区木耳镇、兴隆镇、玉峰山镇等地采风。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区域,是因为它们都处于开发和建设之中。日新月异是它们共同的特征,正好符合我的写作预期。
在寨子沟生态农庄、朗山慢时光、田本甜、七彩大庄园等地,我与经营人交流,采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在乡村振兴带头人身上,展现的绿色理念、田园理想、返璞归真的特质以及敢闯敢拼、锐意创新、豪爽大气的品质,让我感动,融入了《欢乐寨子沟》《金刚村行走》《慢时光里的人》《醉美渝北》等系列作品中。
乡村,既是我邂逅乡愁、见证发展的好去处,也是教育子女、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我把目光聚焦到城镇化的进程之中,选择渝北区仙桃街道春华社区——这个街道最年轻的社区作为写作样本,利用担任渝北区“红领巾巡讲团”成员、中央公园小学校外辅导员、春华社区层长的机会,深入社区、学校、小区,采访基层治理,传播法律知识,参与公益活动。
在渝北区仙桃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我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翰音,深深为其家乡情怀和匠人精神所感动,写下了《走进雕漆》一文,以点带面介绍了仙桃街道围绕打造高品质文化、高质量生活,持续开展的“至善至美”文化雅集活动。
作为楼层长代表,我参加了仙桃街道“四长连心”座谈会,现场聆听了多位花甲老人分享他们当楼层长,服务群众、热心公益、发挥余热的故事。了解到在仙桃街道的每一个社区,都设立了“网格长、楼长、层长、家长”,发挥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四长连心”已经成为渝北响亮的党建品牌。
作为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我多次参加春华社区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向社区党员分享法律知识,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座谈交流,深度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
我采访了春华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涛、副书记刘辉等人,了解到春华社区一班人打造的“1234”社区党建思路——“1”是打造“醉美春华”品牌;“2”是打造高品质生活样本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地;“3”是党建引领工程、服务提优工程、“一社一品”工程;“4”是塑造“人美、地美、事美、支部美”的形象——见证了社区的成立、发展、变化,写下了《醉美春华》《那些发光的人》《醉美春华都有多美》《见证奇迹》等一系列反映社区工作的文章。
近一年的时间,通过深入生活、扎根基层采风,让我的心灵深受洗礼,文风更接地气,个人深受教育。我深刻感受到,基层是写作的富矿,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要善于拜基层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百米”,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有大量鲜活的党建经验、创业故事、先锋人物,值得作家们去关注、去发掘、去学习。
乡村作为都市人的诗与远方,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在带头身上,展现的奋斗精神、主人翁精神,不仅激励着我写下去,更激励我奋发图强,努力为社会发光发热,为提升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贡献绵薄之力。
一年来,我在《检察日报》《重庆日报》《当代党员》《重庆法治报》、上游新闻、七一网、重庆作家网等主流媒体发表相关报道近百篇,荣获“百年荣光”征文大赛优秀奖、“我与共和国检察共成长”征文大赛三等奖、“圆梦高速、喜迎二十大”征文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以此向奋进中的渝北人、重庆人表达致敬。
七一文学曾以《来自检察院的热心党员》为题,对我的相关事迹进行了报道。对此,备受鞭策。作为首批全国检察新闻宣传文化人才库成员,我将努力做到——时代的发展不停步,我的记录就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