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深入生活|陈刚权:从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示范

——报告文学《幸福在中益》创作手记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陈刚权    日  期:2022年9月20日     


书写中益乡,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2019年写过散文《华溪之幸》,2020年写过报告文学《华溪三变》,这些都仅限于在华溪村,没有表现出整个中益乡的变化。中益乡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又是石柱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乡,个中成效,是值得认真书写的。为此,我平时注重收集中益乡的各种资料,有机会就到中益乡去感受变化,时常思考如何写好中益这篇文章。今年5月,获得市作家协会批准为2022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增强了我系统书写中益乡发展变化的信心。


贫困中益

2017年8月,石柱县中益乡被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下旬,石柱县委、县政府从12个相关部门抽出100余名干部深入到中益乡帮助摸清具体情况、制定脱贫攻坚规划,我作为县农委的干部,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参与中益乡龙河村的情况调查和规划编写。

调查工作实行分村民小组召开动员会,入户调查具体情况。那天,正值中益乡赶场天,农村人有赶场的习惯,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的和买的,也要上街去逛一逛,或者去会会熟人,或者到馆子去喝二两“火老二”,自找生活的乐趣。龙河村春风组,坐落在龙河对岸的半山腰,交通极为不便,要出山,只能靠几根木棒搁在较为干涸的河床上过河,若是遇到涨水季节,就只能从上游或下游借道绕行数公里才能过河。

改革开放后,春风组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有的带着全家离开石柱,有的为了孩子读书,在中益乡街上买房子,或者到附近沙子镇、桥头镇购房居住。利用赶场的机会,村组干部好不容易把能够通知到的人,全部通知到街上农贸市场旁边的一个农户家中开会。我们到场一看,心里感到特别的酸楚,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民小组,在场的连同村干部,还不足20人,有很多人都离开了中益,没有在家。

会议宣讲了脱贫攻坚的政策,到会的群众感到很兴奋,都说:只要把公路修上去了,解决了上面的吃水问题,我们还是愿意回去种地的,我们那里土地很好。我提出到春风组实地去看一下,得到县发改委、县交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到会者的支持,春风组到会的两个年轻人主动提出给我们带路,那个叫黄河的小伙子,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还加了微信,至今都时不时有一些联系。两个年轻人买了干粮、矿泉水,放在背篼里背着带我们到春风组去。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借道光明村溪口,顺龙河岸边朝下游方向缓缓上行。虽然立秋近二十天,但有十来天没有下雨了,天空的阳光还是火辣辣的,玉米叶子打卷了,黄豆叶子也打卷了,知了在树上扯起嗓子尖叫,原本有些干渴的咽喉,这个时候像火烧一样难受,一脚踩在页岩斜坡路面上,松散的岩粒使我滑倒在地,伸手抚摸臀部,痛得龇牙咧嘴,拧开瓶盖,一口气喝完一瓶矿泉水。

中午十二点过,我们攀上一段陡崖,人人累得张口呼吸,汗水湿透了衣裤,大家席地而坐,吃点干粮小憩一下。带路的小黄讲,这里是春风组茶园坪人进出的关口,购买的生活用品,还有化肥农药等,只能一小包一小包往上背,上面种出来的粮食和土特产,也是背到这里一包一包往悬崖下面掀,再到下面的地里拾起来背出去。粮食这样的包装物还好说,遇到猪羊之类的活物,也是到这里来坐一次“梭梭板”,才能走出山去。不出意外的话,活物梭下去还能安然无恙,可以卖出理想的价钱。要是运气差一点,猪羊梭下去摔残了,或者摔死了,那就不会有人要了。渐渐地,茶园坪的人望崖兴叹,搬到山下去生活了。

抬眼望去,近处有一小片松树林,其余岩坎上是一片连一片的水竹林,稍微平缓点的坡地长满齐人高的杂草和荆棘。带路的小黄用竹竿在杂草和荆棘中,开辟出一条勉强能够行走的小道,踩在松软的苔藓上,才发现脚下是铺了石板的古道,曾经人来人往的通道,如今也因为发达的交通边缘化了。

缓行十几分钟,视线逐渐开阔,上百亩的平缓地带出现在眼前,地里长满了杂草,一层一层分明的棱角,说明这里曾经是庄稼地。行走中,时不时会看到一块玉米地,或者是黄豆地。走进虎头山下的小院落,原本在此居住有七八户人家,现只有一户门前能看出有人进出的痕迹,其他都是关门闭户,杂草一直长到门前,就连石坝缝中长出的杂草,也有齐人高。这就是春风组的茶园坪。茶园坪,因曾经丰产优质茶叶而得名。

一行人了解了茶园坪以前的生产情况和全组村民的居住地,查询了山涧的水源点,还大致规划了公路的走向,才开始下山。因又渴又饿,为减轻点行走的难度,打算绕道到富家组,再叫车子来接一下。从下游方向行走了半小时左右,在龙河岸边碰到有一户人在家,我们说明来意,老人立马说给我们煮饭吃,还从屋檩上取下腊肉,我制止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要回去开会,煮点稀饭就行了。”在吃饭的时候了解到,老人曾经当过生产队的队长,他说,“我在这里几十年了,没有看到乡以上干部来过,你们是我在这里看到的最大领导。”老人的话,让我们心里感到酸楚。回到中益街,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

“能让我们那里的老人小孩有个好的路走,有水喝,能让我们年轻人有个好的未来!我们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回来才是自己的家!我是希望我们整个组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其实我们那里的人还是有情意的,像我在外面打工回来,家里没有米了给我米,没什么给我什么……”这是小黄在微信上给我的一段留言,这也是众多外出游子的心声吧!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春风组的情况虽不能代表整个中益乡,至少说中益乡还有同春风组一样地方。调查情况表明:中益乡幅员面积160.5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88%,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耕地面积1.3万亩。全乡辖7个行政村34个组,有304281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331395人,贫困发生率19.6%。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比全县平均水平(10674元)低329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中益乡深度贫困体现在“两高五差”:贫困人口占比高,达21.4%;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42.4%;生产条件差,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交通条件差,外联公路等级低,村民小组通畅率为32%;住房条件差,46.9%的农户住房为土木结构,安稳程度低;产业结构差,产业发展“小、散、弱”;发展意识差,有的贫困群众封闭保守、小农意识较重,扶贫脱贫任务艰巨。


奔跑中益

在为期半个月的逐村逐组逐户走访和蹲点调研,摸清了情况,找准了问题,围绕“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总目标,编制出1个乡规划、7个村规划和20个产业规划,为中益乡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中益乡确定为深度贫困乡之后,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帮扶干部来了,县级相关部门的帮扶干部来了,成立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组建驻乡、驻村工作队,集中优势兵力集体作战,全力攻克贫困堡垒。

2017年9月30日,石柱县委召开中益乡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县委书记、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蹇泽西强调,攻克中益乡深度贫困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全县上下务必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通过中益乡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相关领导在讲话中表示,驻乡、驻村工作队将发扬“打头阵”“创一流”的工作精神,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以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纪律,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按照“四个深度发力”(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度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要求,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下足“绣花”功夫,促进贫困群众“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脱贫攻坚有了规划,帮扶干部下了决心,中益乡脱贫攻坚工作快速向前奔跑。原本沉寂的中益乡沸腾了,建设工地机械轰鸣,农村院落人声鼎沸,产业基地耕作忙碌,县级部门现场指导。

三年时间,41个交通项目,实现外联内网,10户以上院落及居民点100%通畅;68个水利项目,为中益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动力”,产业用水到田块,农民吃水在缸头;农村人居环境“五改”(改风貌、改厨房、改地坪、改厕所、该习惯)项目,让旧貌换新颜;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家,带动农户发展中蜂、山羊养殖业及中药材、特色果蔬种植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产业全覆盖。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中益乡成了寻觅乡愁的目的地。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感叹道:“有山有水,中益才是农村该有的样子。”

2019年4月15日,持续多日的连绵阴雨,云开雾散,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乘飞机,转高铁,换汽车,历经7个小时,来到中益乡华溪村。中益小学操场上,放学后的孩子们,跳起欢快的土家摆手舞,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进校园,看食堂,查记录,嘱托教师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让家长们放心。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湿滑的石梯登上陡坡,来到贫困户谭登周家,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老两口生活和身体状况,要求各级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乡间小路步行察看自然环境、村容村貌,了解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情况。在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中,看到谷仓装满粮食,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温饱不愁,实现了稳定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欣慰。在马培清家院子,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益人牢记在心,快速落实在行动上。

“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在中益乡的道路边、悬崖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引人注目、振奋人心的标语。党的政策好,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积极性激发起来了。

华溪村金溪组谭启云,因为家里穷,39岁后才与已有两个儿子的欧中兰结婚。婚后一家人勤劳肯干,分工合作,夫妇俩在发展养殖业,两个儿子外出务工,生活越来越好,还生了两个女儿,家庭生活温馨幸福。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家负债累累。

2016年,在深圳打工的大儿子不幸患上脑寄生虫病,在当地做了开颅手术后,为了减少开支,谭启云将大儿子转回到石柱县中医院,康复治疗一年多时间。因他大儿子所在企业和本人都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自费治疗花光了全家所有积蓄,还留下左边手脚近乎瘫痪的后遗症,家里一下背上了25万元的债务。

2018年,在谭启云特别困难的时候,村里以因病致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还给他申办了2万元的临时救助金。享受了党的好政策,谭启云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他在中益乡场街上租房,让妻子在那里照顾有病的儿子和两个女儿读书,借钱让小儿子在石柱县城开店,他自己则留守家中发展养殖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喂猪,养牛羊,招蜜蜂,谭启云开足马力,早晨出门上山,忙碌到傍晚才回家。猪儿在圈里长,牛羊在山中放,蜜蜂在花间忙,两年时间的辛勤劳作,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成功实现了脱贫。

“现在娃儿上学有补助,全家生病有医保报销,我很知足了。我那些纯天然散养的牛羊,肉质鲜美,野生蜂蜜品质纯正,在偏岩坝农家乐卖得很好,需求量大。这辈子,我和媳妇有个愿望,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也才50多岁,趁还跑得动,努力多挣点钱,争取再留点存款,在我们两口子老后,留给将来可能不能自食其力的大儿子和小女儿(有残疾)用。”谭启云信心满满地说。

谭启云有这样的信心,老党员马培清的话,更是道出了中益人的心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我们还要继续向前奔跑,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更美更好的生活前进!”

奔跑,是中益人的行动;奔跑,使中益人永不停步。4月15日是中益人的节日,每年4月15日,中益乡都将举办以“感恩奔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座谈交流,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幸福中益

2018年327日,重庆市政府相关领导在中益乡调研时强调,要深度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向产业兴旺聚焦发力,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加农民收入,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脱贫攻坚,改变了中益乡的落后面貌;脱贫攻坚,带给了中益人的幸福生活。如今的中益乡,一条条“幸福路”纵横于山野,仿若飘扬的丝带,装点着充满希望的田野;一个个院落星罗棋布,镶嵌在绿水青山的美丽乡间;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在中益大地徐徐展开。

小康圆梦不是终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中益人牢记殷殷嘱托,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基石是产业兴旺。中益乡产业发展注重可持续性,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业产业和研学旅游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结合蜂产业实施“山上种树、路边种花、河边湿地”的生态工程,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乡在发展中药材、果蔬、中蜂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乡村旅游,建成全家院子、大湾、金溪沟三大民宿片区,偏岩坝、官田驿等6处农家乐集群点,全乡有农家乐、民宿等吃住、休闲经营户120多家。2021年,全乡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550余万元。

中益乡将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位村民都是股东,人人都参与分红。2021年,中益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5元,比2016年增加67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8万元,村民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中益乡的巨变,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间。紧跟党走,过好幸福日子,成为乡亲们的心声。如今的中益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新房,人人有生活保障,村民们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我们将优化在地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华溪村金溪组89岁老党员马培清,经常坐在家门前的藤椅上,面带笑容看着院坝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游客过去请求合影,她便起身扶正胸前的党徽。

马培清说,她每天坚持走动锻炼,坚持吃鸡蛋、喝牛奶,身体还好,乡里的医生定期上门来给她检查。

马培清有3个子女,以前最让她操心的是小儿子陈朋。她这个“老幺儿”过去爱喝酒,也没什么挣钱的门路。后来,村里确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陈朋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返包黄精管护等方式脱了贫。还戒了酒,学了木工手艺活,现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忙虽忙,陈朋却没忘了好好管护5亩返包的黄精,地里的黄精长得比别家的都茂盛。

马培清说,她现在每月都能享受遗属补助、社保补助、森林直补、种粮直补和村集体“两不愁三保障”基金80岁老人补助等。这几年,她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儿子通过土地入股和公益岗位有了收入;小儿子入了党,夫妻俩每天有活忙;大孙子考上了大学,小孙子考上了县城的初中……

吃穿不愁,身体健康,闲不住的马培清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跟来小院的游客聊天,讲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华溪村发生的变化,讲过世的父亲马发兹新中国成立前借助手艺人身份开展地下党工作的故事……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坪坝村“飘香里”农家乐,女主人邹小珍是四川省凉山州人,她在外打工认识了向大忠,便嫁到了中益乡坪坝村。当时,向大忠只有两间年久失修土木房,简单修整后便住了进去。后来,夫妻俩修建了新房,但欠下了10多万元外债。

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邹小珍夫妇将房屋改建为农家乐,与周师兄重庆火锅结为帮扶对子,企业对夫妻俩进行品牌打造、标准化管理、服务接待等方面的培训。邹小珍努力钻研、精心设计了菜单,把农家石磨豆花、黄精炖土鸡等当地特色菜品作为主打菜,用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吸引客人。她还在院落里种满了鲜花,摆放假山盆景,把院坝扮得清新别致。

随着中益乡发展研学游,游客越来越多,邹小珍的好手艺和热情好客,也让农家乐有了很多回头客。旺季时,每天来吃饭的有五六十人,还有住宿的。农家乐收入,再加上种辣椒、黄连、黄精和闲时就近务工,一年能收入近20万元。邹小珍家成为坪坝村增收致富的身边榜样。

2020年“七一”前夕,夫妻俩致富不忘党恩,双双写下入党申请书。邹小珍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坪坝村焕然一新,我的家庭也迎来了幸福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党奉献一切……”

2021年12月30日,邹小珍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她激动不已,当场承诺说:“自己致富还不够,我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