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青铜器的铭文,能给作家带来什么启发?9月23日,在刚刚入选“重庆十佳最美阅读空间”的枇杷山书院,20余位作家、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圈,津津有味地倾听考古学者徐进的讲座。讲座过程中,渝中区作家协会主席强雯记了满满两页A4纸笔记,多位年长的文学爱好者也写下密密麻麻的字迹。考古与文学相遇,真的碰撞出火花。
徐进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他讲解了“虢季子白”青铜盘铭文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件青铜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长137.3厘米,重215.3千克,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水器。徐进关注的并非青铜盘的分量,而是它的铭文。
“‘虢季子白’青铜盘共有铭文8行111字,其中出现了插叙、补叙、倒叙等叙事手法。”他说,铭文中先说到“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再交代他为什么制作宝盘,以及他通过怎样的功劳得到宝盘,“这是文学中非常经典的倒叙手法,这种手法对后来的《左传》《史记》等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徐进还提到了上官婉儿墓志等诗人的墓志。这通墓志全文982字,生动反映了唐代女官、诗人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受到学界关注的是,15000余种唐代墓志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当属诗人墓志,透过文字间的生死关怀,一段段历史兴衰与人事代谢,乃至诗人个体的精神轨迹与生活沉浮,都将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追思。
此外,在讲座中,徐进还通过秦汉简帛与早期文学、考古视野下的汉代七言与乐府诗、近现代作为作家的考古学家等话题,揭示考古发现成果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材料,这些成果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垦了新的沃土。
“我们考古工作者不仅是要把文物挖出来,还要让消失的生命‘重返人间’,也就是‘透物见人’,通过物品看到活生生的社会。”讲座最后,徐进说,考古工作者比常人更有求知欲,比常人更想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子,因为在宇宙中,人类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在他看来,怎么把考古成果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反馈给大众,是考古界、文学界可以合作的话题。
强雯对文物有着浓厚兴趣,她的小说《石燕》写的就是一位名叫华绵的文物修复师。“从深奥的甲骨文到竹简文字,再到汉代出土石刻上的画像,它们都承载了文学的意义和叙事功能,通过考古学家的眼光,我们触摸到一条文学写作的新路径。”强雯说。
她介绍,此次讲座是渝中区作协青年作家培养计划系列活动之一,把考古学者引入活动中,让青年作家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可以促进作家的写作,让文学这块土壤更加肥沃,让写作的题材、思路更为严谨,更为扎实更为源远流长,“希望以后有更多专家学者以专业知识打通作家的思路,让我们跳出小说、诗歌、散文陈旧的套路,抵达文学创作鲜为人知的一面,给新时代文学注入新鲜活力。”
本次活动由渝中区文联、渝中区作家协会主办,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渝中区文化馆协办。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