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以儿童视角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重庆作家曾维惠新作《长腰山,十八锅》入选10月“中国好书”榜单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2年11月20日      

将乡村振兴故事融入儿童文学,重庆作家曾维惠迈出了坚实一步。近日,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经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2022年10月“中国好书”榜单发布,曾维惠新作《长腰山,十八锅》上榜。这部小说通过讲述4个孩子踏上古法制糖的“飘香”之旅,展现出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以及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曾维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江津区文联副主席。《长腰山,十八锅》曾是首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还曾入选《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

大片的蔗田,像一汪汪绿色的湖,绿得要滴出汁液来……翻开《长腰山,十八锅》,映入眼帘的是江津长腰山蔗田原生态的美。这是一种带着伤感的美。原来,当地和很多中国乡村一样,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在此背景下,种植甘蔗、传承古法制糖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古法制糖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种甘蔗的老了,做红糖的也老了,手工红糖的手艺恐怕要失传了……”曾维惠有一位叫何忠兰的朋友,何忠兰的家乡就在长腰山。一天,何忠兰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曾维惠看到后很不是滋味儿,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以我的方式,让古法制糖这种老手艺留下来,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曾维惠坦言,把非遗融入儿童文学是一种挑战。其难点在于:创作时,不能把古法制糖技艺以及种蔗、砍蔗等与故事分离开,而要把这些与故事无痕融入,让这些知识点随着故事的发展铺陈开来,故事讲完了,甘蔗成熟了,红糖熬好了,古法红糖的熬制技艺也就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古法制糖要经过开搞、榨汁、撇泡、赶水、摇瓢、打砂、倒模等多个环节。为把古法制糖技艺讲得更自然、鲜活,曾维惠在动笔前花了不少功夫。她数次前往长腰山,在蔗田体验砍甘蔗,在糖坊观看熬制红糖,和糖匠拉家常,捋清熬制红糖工序。“糖坊里,既有红糖的香,又有生活的甜。”曾维惠说,当地淳朴的民风、老手艺承载的工匠精神,以及背后浓浓的温情深深触动了她。

《长腰山,十八锅》的4位小主人公是秦树、江雪、杨千帆和何欣月,人物天真乐观,各有独特性情。这些小家伙儿从对古法制糖感到好奇,到饶有兴趣学习,成为小糖匠,为非遗传承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曾维惠说,儿童文学主要是写给孩子们读的,写他们参与熬糖种蔗,是希望让更多孩子了解和学习这项非遗,让这一非遗得到更多保护和传承。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长腰山发生变迁的故事。原来,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当地搭上电商“快车”,不仅让长腰山红糖香飘四方,还为当地吸引来游客。人们这里拥入蔗田怀抱,感受古法制糖乐趣,昔日冷清的乡村变得活力满满。“我想让长腰山人知道,我们的家乡需要我们努力建设,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家乡会越来越美丽,我们会过上像红糖一样甜蜜的生活。”曾维惠说。

曾维惠表示,时代赋予作家以重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一定有许多值得作家书写、值得捧给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将来,她还会以不同角度、不同故事书写乡村振兴,讲述乡村变化的温情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赵迎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