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专题 > 抗疫 > 正文

战“疫”有我|张昊:自愿者与志愿者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张昊    日  期:2022年11月24日      


 

志愿者群里,很多人都称自己为“自愿者”。

这大概是平舌音和翘舌音混淆所引起的拼音输入法错误,“自愿者”几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有职业病的我,总想拿出红笔来圈改一下,但看着满屏飞起的“自愿者”,又觉得是“蚍蜉撼树”,庸人自扰,何必呢。

想想,“自愿者”或许也有点道理。试问,哪一个志愿者不是自愿呢?

近年来,我随着北碚作协,几乎每年都要参与几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每年523日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的时候。

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和基层一线,提供多种多样的文艺服务,美术家现场挥毫作画,免费赠送;书法家笔走龙蛇,大作任取;摄影家拍摄全家福,现场打印相送……唯有这些作家们有些难办,总不能现场作诗,或者搞个“三分钟教你写作文”吧,于是北碚作协每年的“保留节目”也就只有“猜谜赠书”,请大家猜灯谜,猜对者赠予精美图书一册。这样的活动,自然每次都是人潮涌动,蜂拥如堵,广受好评。但也不乏不理解的,这样精美的字画、摄影、图书,就免费赠送?图什么?

这就是志愿者精神,“自愿者”精神。自愿服务、心甘情愿、志愿奉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献爱心、尽职责、做奉献、树公德,至于那些“功利性”的东西,比如有多少报酬,得多少实惠,自己又付出多少时间、精力之类,则自然不在他们当时当地的考虑之列了。

2022年北碚“8·21”山火期间,北碚作家协会不仅组织会员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学作品,还有多位作家积极投身抗击山火一线,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但是在后期搜集事迹素材的时候,所最缺的,偏偏是个人现场照片。他们都说:“当时都忙着做事儿呢,哪里有时间照相。”后来有团体收集参与现场救援的志愿者队伍旗帜,我问我们志愿点的同志们:“咱有旗不?”他们说:“咱连队名都没有……”任务结束,他们把剩余物资移交,借用的场地打扫干净再移交,道一声“江湖再见”,连小队的微信群都解散了,只因那一句“事了拂衣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志愿者精神。

202211月以来,北碚疫情散点多发,很多人都被封控在家,几乎第一时间,又有大量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疫情防控攻坚战中。

他们,是“自愿者”。是的,做起事儿来,不用等着人问,或者安排,都是主动去抢,自动去做。“抢当志愿者”的事迹,比比可见。小区的志愿者群,开放报名以来,很快就报满了。

他们分享疫情防控信息、各类鼓劲儿加油的温馨信息,还不辞辛苦地维持秩序,一层层爬楼挨个敲门通知做核酸、消毒,有人关心地说:“何必辛苦爬楼嘛,在楼下喊一声就行啦。”他们笑着说:“就当锻炼身体啦!”有些志愿者辛苦多半天,做完事情,该吃饭的时候,连盒饭都不吃,自己回家吃饭去了。更有医生邻居下了夜班还去支援小区的核酸采样,做到中午,又回单位参加抗疫工作……

北碚作协百余位会员中也有一大批人参与了本次抗疫志愿服务,有人长期吃住在单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有夫妻二人积极参加隔离点改建工作,为隔离点铺设床位、替换被套,为隔离管控人员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人在一线服务隔离点,夙夜辛劳;更有人长期服务一线,结果被隔离管控……

抗疫路上,有你有我,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这些英勇前行的“自愿者”,令我们感佩、令我们敬畏。至于到底是“自愿者”还是“志愿者”,管他的!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辞书里关于“志愿者”的定义里会补上一条新的释义:“也作‘自愿者’,因2022年的志愿服务活动而诞生、普及,特指某地区不惧艰险、不计得失、志愿服务大众的人群。”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就算是萤火微光,汇聚而起,也能照亮暗夜;就算是星星微火,凝聚一处,也能转瞬燎原。“志和愿两个字,都有一颗心”,“人与人加人人,变成了众人”,有这样一群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自愿者”“志愿者”,我们必定能守望相助、踏破坎坷、共克时艰。致敬,所有的抗疫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