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为时代铸魂 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增强三种本领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董小玉    日  期:2023年8月8日      

  文艺创作和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升文艺创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那么,如何开展富有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艺评论?
  
  围绕“鹰眼”“兔腿”和“啄木鸟”三组关键词,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练就一双“鹰眼”,聚焦评论导向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犀利的视角、锋利的表达,写出“人人心里有”又“人人笔下无”的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如何做到“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首先应练就一双“鹰眼”。唐代诗人王维云:“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眼疾”意即鹰的眼睛看得高远快速、锐利狠准。文艺评论就要以鹰眼的犀利与敏锐,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一般关注,由微观现象洞悉宏观走向,由代表性现象发现倾向性问题,在对热点现象、前沿动态的抽丝剥茧、溯本求源中,提炼出关乎人民与现实的议题,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领、精神引导和审美启迪的作用。如东京奥运会期间,我与研究生撰写的《“这届奥运会修正了我的审美”——对话新时代的女性美》,以奥运姑娘们的飒爽英姿为引,倡导新时代的女性美:拒绝同质化、客体化、焦虑化的女性审美,呼唤多元型、独立型、智慧型新时代女性形象。新时代的女性正逐渐恢复“人本位”与“女本位”,一种平等健康的审美观与身体观正日趋强大。该篇评论文章发表于新华社客户端,并获70余万浏览量。文艺评论只有打开视野,敏锐地发现、把握文艺现象与社会关切的融合点,才能给予受众健康、正确的精神导向。


第二,锻炼一双“兔腿”,深入实际生活


  今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此,我们要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只有深入生活、深植时代、扎根人民,了解人民的真情实感和创造实践,文艺评论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此,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练就一双“兔腿”,坚持奔赴基层、深入群众,在火热的实践中汲取养料,提升文艺评论的认识深度与时代温度,用优美的画卷传承文化印记、展示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近年来,我与研究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并发表《振奋民族精神 追寻建党初心》《生于青春·灿烂芳华》等评论文章;我们组织研究生观看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并带领学生走进铜梁、酉阳、泸州等地,发表《响彻山河的决战画卷》《师生共享脱贫画卷》等评论文章,了解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伟业;我们师生共同品味传统文化节日,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表《诗意中秋月更“魅”》《寻觅清明的内涵》等文章,与古哲、先贤进行思想对话,激活读者的传统文化记忆。又如我们熟知的《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其创作核心亦在于扎根生活热土,响应人民需要,传播优秀文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应与时代同行,触摸时代脉搏,以现实的精品创作浇筑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让艺术创作获得强大生命力,让文艺评论接地气,有人民性。


第三,勇当一只“啄木鸟”,锻造评论品格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抨击假丑恶是文艺工作者不变的职责。要承担起激浊扬清的时代使命与走向美学自觉的行为担当,评论员需要有“啄木鸟”的精神。这有两重意味:一是啄除时弊。《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要当批评家而不是单纯的表扬家,敢于批驳假恶丑。为此,我们发表《“剜烂苹果”: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等文章,倡导“批评精神”,耕耘心灵沃野,生产精神食粮的重任,不断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刃。在《人民论坛》发表的《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迷思与祛魅》一文,对当下的审美异化现象与审丑网红进行剖析与纠偏,多家媒体纷纷转发,获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益。二是琢出品质。《意见》对文风提出要求,“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因此,我们要以“啄木鸟”的精神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通,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融,走出“精英化”“小众化”“圈层化”,写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进、有共鸣的评论。文艺评论家既要集鹰眼、兔腿等长处于一身,又要有啄木鸟般扎实、精准、深刻的专业精神,净化芜杂心灵,拒绝世俗沉溺,守望精神家园。让我们共同书写充满正气、朝气和生气的文艺评论的新篇章,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

作者简介


  董小玉,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师”、重庆市“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