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田土里的活儿样样能。她当过教师,做过小生意,闯过大世界,一种念乡情怀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做辣椒产业。她创建了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注册并打响了土家香菜“谭妹子”商标,建立了石柱三多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红脆李基地,带领百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二十几年打拼,有泪水、有欢笑;有失落、有收获……这些都是常人难得的创作财富。“没有用心用情的投入,就没有眼里的不舍;没有留下希望的土地,就不会有心中的眷恋。”谭建兰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连接成文字,于白天劳作之余、夜晚静谧之时创作出了一部近四十万字的小说《瓦屋村》,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瓦屋村》描写了一个渝东南边远农村——瓦屋村在新一届村委会班子领导下,从一个落后村,一跃成为县里的先进典型村,瓦屋村人依靠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生活、物质、精神各方面都由穷变富,并取得巨大成果的故事;讴歌了村主任刘冬麦带领村民百姓艰苦创业,建立三红辣椒、红脆李专业合作社,从而实现村民百姓共同增收、脱贫致富的伟大梦想的时代精神。该小说借瓦屋村描写当下山区农村,正如该书的腰封上所写:“是一幅西南大地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是一部巴盐古道乡村振兴的奋斗史诗。”京东平台在推介《瓦屋村》时更是用了这样的宣传语:“《瓦屋村》记录历史变迁,讴歌时代精神,脱贫攻坚的故事堪比《山海情》的神奇之作。”《瓦屋村》倾注了谭建兰对“瓦屋”的浓浓深情,书中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后让人啧啧赞叹。
《瓦屋村》故事情节逻辑严密,连贯性强,可信度高,可以说在叙述中的伏笔和照应上做到了无缝对接。都说作家是创造生活的,而不是记录生活的,谭建兰在这部小说中就充分做到了这点,她所插入的土家哭丧、哭嫁、巴盐古道文化、秦良玉文化、桥头传说、土家言子等民俗风情、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小说的地域特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精心设计安排的。
对小说而言,人物就是载体,人物就是一切。《瓦屋村》主人翁的形象塑造个个都有血有肉,性格鲜明:比如村委会主任刘冬麦表面看,她是个大大咧咧的“儿马婆”,其实她聪明伶俐,爱憎分明,有思想,有魄力,不和稀泥,敢为敢当,处事讲方法,做事讲策略,办事讲原则,在重重阻力面前不畏惧,不退缩,以一村之长的大担当,带领瓦屋村“脱贫摘帽”,以企业家的大情怀,带领辣椒合作社走上富裕路。又如“遇事烂”向胜麦,从喜欢挑事、吹牛、说大话,到洗心革面,发奋图强,真正做回“瓦屋村人”。小说中还有如老支书、谭丽华书记、刘书芝、刘成米等众多人物形象也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瓦屋村》语言生动幽默,特色风趣:比如“几掀盘就扬到了1.7元一斤的价格”“只要本钱保住了,麻雀还在窝窝里头”“那坨烟锅巴上的火石炭已经落在刘冬麦脚背上了”“六月间穿棉袄——各自有”“你们各自也在养儿抱孙,屋梁水滴现窝窝”“‘石柱红’品牌,像脚上绑大锣,走一地响一地,更加名震四方”“看来人一旦有了奔头,死水就变成活水”等方言、俗语、歇后语等的运用,让小说很接地气,通俗耐读。
小说虽为虚构作品,但每个虚构的场景、人物,都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经验之中。《瓦屋村》对人物心理、场景细节各方面的描写都可谓是笔触细腻:比如“话说默默走掉的老支书,走得大汗淋漓,他也理不清各自此时是欢喜还是难过,他好像是需要发泄情绪,是欢喜吗?有点儿,他想:这个刘冬麦不晓得天高地厚,以为各自了不起,以为翅膀硬了不是?这回摊上事了,场背后落雨——该背时(湿)。我汪明高几十年艰难地守护着瓦屋村,你嫩台台才当几天干部居然说我不作为,敢瞧不起我,你能作为你试回嘎?”这段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剖析了老支书对刘冬麦的“服”与“不服”的矛盾心理。小说中这类描写比比皆是,比如对缺八腔刘四米说话时的语言腔调的描写,对向东田思念妻子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刘冬麦第一次感受到不一样的瓦屋村的心理描写、她受委屈或遇到工作压力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场景烘托的描写等。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语言来叙述表达的,所以,语言是小说的血脉气息,甚至于灵魂。《瓦屋村》营养丰富的语言,随处可拾:比如“只要心中的灯亮了,生活也就不再黑暗”,告诉了我们要心向光明,无惧黑暗的道理;“只要保住商品价值就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告诉我们商品价值的极其重要性;“我们走过的地方都是过客,唯有瓦屋村一直在心里,他乡留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躯体”,告诉我们故乡才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才是我们灵魂放松、栖息的地方;“一个产业前期肯定是种植技术、品种、品质更关键,后期就是品牌建设更关键”,告诉我们做企业前期和后期的辩证关系;“得到群众中去调查,才能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告诉我们做工作要注重调查研究;“人生什么是不悔?就是我曾经努力过,奉献过,没有虚度年华”,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拼搏努力,不负韶华等。
谭建兰是土家山寨走出的企业家、重庆市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不仅有着深深的企业情怀、百姓情怀,还有着浓浓的文学情怀。有人说《瓦屋村》是石柱文学“草原”跑出的一匹“黑马”,是作者优雅而不失豪爽,文静而不失个性,让自己的倔强与大地碰撞出的时代因子和奋斗诗篇。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文化是灵魂,相信《瓦屋村》定能发挥其文学的力量,助力瓦屋村壮大产业优势,赋能百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幸福路上,阔步前行!
作家简介
张柏华,高级教师,石柱县作协会员。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