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讲座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重庆图书馆联合主办。在讲座中,张兵从先秦时期的《诗经》讲起,带领100余名听众领略跨越2000余年的文学和生态交融之美。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文化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你知道吗?《诗经》中也蕴含生态思想。例如,《周南·葛覃》中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等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状况,《魏风·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等诗句,为我们描绘出当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透过《诗经》,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张兵说,《诗经》从点点滴滴反映出古代先民生活,勾勒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当时,先民拥有大量生态资源,但生产力较为低下,对自然怀有崇拜和感恩之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四季轮回中不断感悟耕耘栽种、滋生繁育的奇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张兵还谈到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等文学大家诗歌中折射的生态思想,以及《山海经》《世说新语》《徐霞客游记》等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他说,生态文学的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等思想。
“在短视频平台,我们常看到一些城里人回到乡村,种花种草,怡然自得,可以说山水田园诗构筑了中国人的心灵家园。”张兵说,一代代文学先贤通过他们的作品丰盈了我们的心灵。在这些作品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灵魂深处已经打上这些作品的思想烙印,心中始终葆有浓厚的田园情怀。
张兵介绍,重庆越来越多作家通过生态文学反映巴蜀大地生态巨变,他今后将更多地记录山乡巨变,讴歌生态之美。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