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其他 > 正文

深入生活|从生活到小说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蔡晓安    日  期:2023年11月13日     

  很庆幸《匠人传》能够入选重庆市作家协会2023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匠人传》是以系列短篇小说的形式对云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匠人部分进行系统梳理,力图在艺术上作出有血有肉的表现。

  今年七月,在接到市作协深入生活任务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什么叫深入生活?我想,所谓深入生活,肯定不是浮于生活的表面,而是要真正沉潜于生活的内部,用心观察、体会、思考,认真做好创作的前期准备。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立即紧锣密鼓地安排深入生活工作的具体细节。如今,五个月过去,我已走访了遍布于全县各乡镇各街道的十余位民间匠人,掌握了小说创作所必须的第一手资料,并幸运地极早打开思路,提前完成了五篇短篇小说的写作。

  从生活到小说,总体来说,有三点体会小结如下:

一、用心用情体验生活。

  在与匠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一直做到与他们兄弟般地平等相处。如果我过去的时候,正好碰到他们在为生活而忙碌,我一定不会打断他们,会等待他们把手里的活忙完,再寻找合适时机与他们交流。前几天,去人和街道走访一位铁匠,就碰到这种情况。我到他的铁匠铺时,他正在打农具,我就跟同行的村干部交代,我们先在一旁等着,等他忙完再说。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当然,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会仔细观察他们劳动的各种细节,并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一旦他们有了空闲,我就见缝插针般地抓紧时间,一边了解他们的生活面貌、一边引导他们打开情感世界,并进一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当你把他们当作兄弟,甚至把自己就当作他们当中之一员,是他们一样的劳动者的时候,他们会有源源不断的话向你倾述,各种各样的素材会像流水一样进入你创作的灌溉池。

二、深入思考,筛选与重构。

  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不是说立马就可以写作。这中间还需要深入思考,筛选与重构。

  先说思考与筛选。我们深入到基层,看到的是生活的原貌,但生活本身并不是小说。从生活到小说,还有一个取伪存真,去粗存精,以及提炼和升华的这程。就是说,我们需要从那么多的原材料里,在服从服务于写作要求的前提下,把最能反映生活真相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赋予它们艺术的张力,并在创作中恰当地表现出来。

  再说重构。重构就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把真实的生活打乱碾碎,按照创作的需要重新编排。这个过程有时候很痛苦,如同把一个完整的人,脱胎换骨,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但世上所有的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几乎都是这样。我在写作《最后的水木匠》中,体会尤为深刻。《最后的水木匠》取材于云阳新津一个专事打(造)船的水木匠。小说完成,再对照现实生活的原形,才发现两个水木匠确乎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人了。

三、重构往往需要虚实互补。

  这点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虚实互补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实在太重要了。我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匠人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你稍作引导,他便可以滔滔不绝。如果恰好又碰到这种人阅历丰富,人生故事络绎不绝,那你便真如沙漠逢甘霖了。但另一些情况是,你去走访的这个对象,他生性木讷,或者他的生活经历除了干活就是干活,了无生趣,连他自己讲起来也无精打采,这就比较难办了。攫取的素材不够,肯定会影响到后续的写作。

  但好在,小说可以虚构。我的处理方法就是,只要生活给了我这个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我都可以在那个部分的基础上,把这整个人完整地描摹下来。那些身体原本缺失的部分,其实是可以靠丰富的想象力去补全的,这种补全工作就是还原。当然,这个还原指的是艺术的还原,而不是生活的还原,生活中,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样一副身体。比如我在创作《八两秤》时,就是采用的这样一种方法。《八两秤》里,生活的原形有秤匠,有秤匠开的门市,但几乎没有故事。为了完成这篇小说,我给秤匠的儿子安排了一个虚构的单身经历,又虚构了一个因减肥导致严重身体问题的女孩闯入他们的生活,有关八两秤的故事由此得以顺利展开。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业余写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用创新之笔,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继续写好《匠人传》未完结的篇章,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创新之笔,写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云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