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以“双城记·世园绘”为主题的第三届成渝文学交流活动在成都东部新区举行。包括鲁迅文学奖得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在内的重庆作家代表,与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梁平,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熊焱带领的成都作家代表济济一堂,碰撞思想、畅谈文学,以文化交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三届成渝文学交流活动现场。(左起鲁娟、张者、吴佳骏、马嘶)
谈交流
“川渝两地血脉相连,作家要真正走动起来”
“前几天我们成都作家才去了重庆,今天又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双城之间的交往真是越来越频繁了。”座谈会一开始,梁平就高兴地说。
他表示,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文学不能缺席,“川渝两地血脉相连,两地作家要真正走动起来。加强文学交流,用文学的力量赋能双城社会经济发展。”
熊焱表示,成渝之间的文学交流活动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这样的交流交往成为明亮的文化记忆。”成都东部新区是一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的沃土,值得两地作家用生花妙笔进行书写。
谈创作
“川西风情和重庆人文气质成为我写作的主流”
交流中,两地作家重温了成渝两地文学交流的渊源,对两地共同培育青年作家队伍进行了展望。
李燕燕在成都出生成长,2003年从成都到重庆工作,她说:“我2017年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山城不可见的故事》,就写的是充满烟火气的重庆生活,新出版的《食味人间成百年》则有90%的成都元素。川西坝子的风情和重庆独有的人文气质已成为我写作的主流。”
四川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赵晓梦是重庆合川人,已在成都生活了27年。在现场,他回忆了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称成渝两地的生活经历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人民文学奖得主马嘶和四川省首届十大青年诗人鲁娟都表示,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紧密的内在联系值得作家关照和书写。
谈阅读
“阅读是水,创作是鱼。作家创作需要水的滋养”
两地作家还就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对话。
张者称,著名作家福克纳、福斯特、帕慕克都就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作家余华也曾说过,对伟大作品的阅读,都像情窦初开的回忆。阅读是青年作家的必由之路,海量阅读、经典阅读都很必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还要做思考性的阅读,“这就是进入创作层面的阅读。”
“阅读是水,创作是鱼。作家的创作需要水的滋养。”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散文创委会副主任吴佳骏说,没有滋养作家是走不远的,青年作家还要学会阅读人生这本大书。
座谈会上,两地作家还共同为成都东部新区即将整理出版的《东区文脉》一书的写作要点、体例文风等出谋划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