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王雨 著
记不得是谁说的了,一二十岁时写诗,三四十岁时写小说,五六十岁时写散文,七八十岁时写剧本。我不知道重庆作家王雨年轻时写过诗没的,推想起来,当作家的谁没写过诗呢?但我从来没有读过他的诗。我只知道他一直写小说,甚至坚持到七十多岁。我知道他也写过电影、京剧、川剧、话剧、歌剧文学剧本。谁料想,他也写散文。当他把他的散文集《心泉》发给我时,我多少有点惊讶。
我知道,当作家不可能不写散文。我更知道,散文要写好,是很难的。至今为止,王雨已经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3部小说集,以写小说见长。写小说,特别是写长篇小说,需要把握整个时代,需要构筑矛盾冲突,需要编排故事以及故事的情节、细节。写散文当然也需要这些本领,但更需要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体悟。散文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按其广义的定义,中小学生的作文也可以看作是散文。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写散文,但要写好散文还真不容易。
很多作家都不写散文,因为散文往往可以见到作家的功底,万一露泄就不好看了。像我和王雨这样年龄的人,年轻时深受一些散文的影响,使散文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脱离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怕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说的这一些散文当然也有其价值,但只能作为学生作文或初学者的范本,不能作为写作者的追求目标。特别是小说家,把小说那一套写作方法写作经验玩得混熟,如果肆无忌惮地移植到散文写作中来,很可能损害散文的真情实感,减弱散文的作用和意义。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一些散文就是“编”出来的,虽然像模像样,却透露出某种程度的虚假,让人不恤。
作为老作家,王雨当然深谙其中的奥秘。散文要写得好,首先要有感而发。王雨当过军人,有军旅生活的积累;当过医生,对人生有深刻的见解;写了几十年的小说,对社会有独特的认知;在大小城市待过,在青藏高原走过,去过世界一些地方,满脑子都是绝顶风光——这就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很多经历都在他头脑中酝酿了多年,甚至酝酿了几十年,才诉诸于文字。于是我们看到的这本散文集,不仅厚重,而且简洁。他的那些经历,经过酝酿,经过发酵,剔除了用处不大的枝叶,留下了让自己更有记忆也更有感慨的主干,将其形成文字,就与陈年旧酿的美酒一样,当然更加醇厚,更加浓烈。年轻人写散文,往往冲动,经历了一件新鲜事就忍不住下笔,去了一个新地方就照本宣科凑一篇游记什么的,虽然也可以写出好文章来,但毕竟要差那么一点厚实。如果那文章只有一些光面堂皇的画面,甚至再抄景区自我介绍的文字,那就更没意思了。从这个意义来说,王雨的《心泉》或许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一个借鉴。
正因为是有感而发,有多少“感”就写多少字,“感”多字就多,“感”少字就少,散文不需要用字数来限制自己。王雨这本十多万字的集子里,有四十多篇散文,长的上万字,短的四五百字,真可谓长短不论,“感”完即可。即使是上万字的长文,王雨写得也相当节制。20世纪60年代的军旅生涯,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却时时刻刻在王雨灵魂里跳跃。按他的笔力,写出一个长篇小说来肯定也没有问题。即使要写散文,写个十篇八篇,也只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却只选择了一次进藏演出的故事,用不足万字的篇幅,就让我们感受了他生活的丰厚。想想那高原的美景,想想那风雪的灾祸,想想那兵站的炉火,想想那宣传队的演出……该有多少可以写的啊?王雨却惜墨如金,往往只用几句话就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而又难以忘怀的印象。当年重庆另一位作家王群生写小说《彩色的夜》,也是写进藏的故事,一个小小的车祸就写了三万多字。王雨以不足万字的篇幅,写了风光,写了演出,写了未遂的车祸,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篇幅紧凑短小是散文自身体裁的要求,这就涉及到散文怎么讲故事。散文当然可以讲故事,但散文讲的故事与小说讲的故事却是有区别的。散文讲的故事不必完整,不需要有前奏、开始、发展、曲折、结果之类,往往有意或无意地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王雨深谙此道,哪怕完全可以写出一个有头有尾有盐有味的故事来,根据全文的需要,他也节制,只给读者留下想象。进藏时,宣传队也遇到一次车祸(未遂),王雨只写了三百来字。这三百来字里,虽然也有情景,有曲折,有结果,但都点到为止。从女队员的惊叫到大家为司机欢呼鼓掌,拍个小视频上抖音,点赞的粉丝肯定不会少。
年龄大了,见识的人情世故多了,“感”往往有所减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再美的情景往往也难以引起真正的“感”,或者说“感”的程度往往比不上年轻人。王雨虽然比我长几岁,却不像我这样未老先衰。他至今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敏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爱。作为老年人,他比年轻人多了一个优势,那就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刻。去海南猴岛看猴,他能想到古人说的“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夕阳在地平线微笑的时候,他能说出诸如“老而弥坚,童心永驻,黄昏是清晨的继续”之类的话。王雨写人写景写往事,不管是人还是景,更不用说事了,都蕴含着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感悟,让我们从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中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说,读《心泉》就是读王雨。读《心泉》的过程,就是和王雨品茗闲聊的过程。读完《心泉》,一个更加鲜活的王雨就像坐在我面前,我们四目相视,微微一笑,心有灵犀,真是一次美好的享受啊。
(来源:新文网)
作者简介
李正权,1950年出生,重庆市人,重庆市作协会员。1986年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具有助理统计师、工程师、编辑等职称。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