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李燕燕,到西南大附中荣昌实验学校与部分师生分享文学创作与成长的宝贵经验。学校初高中学生近500人参与了此次盛会,荣昌区高中语文工作室成员、荣昌区各中学骨干语文教师近百人也参与了此次活动。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驻校作家付新民老师主持了讲座。
从《山城不可见的故事》到《天使 PK 魔鬼》,从《社区现场》到《无声之辨》,著名青年作家李燕燕以她独特的美学气质和观察视角,在非虚构文学写作领域声名鹊起。面对时代的宏大叙事,李老师选择回避,她主动把身子探入成都、重庆的大街小巷,在生活的深处踽踽独行,在失语群体的一侧静心倾听,当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与沉入人间的镜头融汇到一起,李老师为我们揭示了文学最深沉的价值:用写作烛照人性的复杂幽微,用故事昭示时代的沉浮变迁。李老师以自己现身说法,分享“文学的成长”,对于附中师生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对于荣昌区其他学校的语文老师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带动辐射。
作为当代文坛报告文学的先锋人物,在阅尽人间无数以后,李老师选择向我们报告了她自己,报告她向阳生长的文学生命。
李老师与文学的结缘起于童年,“故事书,电视剧,动画片,”李老师自述其文学教养的启蒙是从文学的边缘开始的,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中,生命早期自然的灵气赋予了她观察与表达的能力。不过,李老师提醒同学们:“文学的养成仍然是一个需要修炼的过程”,从现实到文学的灵巧一跃,需要付出大量的积累和练习。
谈到中学应该养成的习惯,李老师提到几个要点:一是要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练习,在遣词用句方面下功夫,不过,在美感的塑造之前,首先要把握用词的准确性,做到“意顺”和“文顺”;二是要广泛阅读,了解什么是社会共识,不要急于钻入顾影自怜的狭小天地;三是要训练自己模拟场景和细节的能力,在细节之外要有谋篇布局的自觉,顾及讲述次序,意顺大于文顺,确保行文的通顺。
最后李老师聊到她的大学,她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她通往文学殿堂的心法:“以兴趣为引领,以诗歌磨语言,以小说练观察。”最精妙的文学理论,被李老师以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展现了一位作家举重若轻的从容。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我们有幸窥探到一位杰出青年作家的文学成长历程,更有幸从她灵动的讲述中摄取自己文学成长的养分。她将激发写作兴趣与文学创作的技巧融入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成长故事中,如春风细雨,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交流环节,在场学生们踊跃提问,李老师的点拨引起会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她的语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来自顶尖作家的哲思启蒙,又有中学教师般的耳提面命,引人遐思、润物无声。
分享结束,付新民老师对此次分享活动作了总结:付老师用莫言、铁凝等作家的经历激励同学们,人生是不断追寻和成长的,从现在开始积累,未来会有更多可以选择的道路。
会后,驻校作家付新民老师带领语文组教师同李燕燕老师作了进一步交流,当付老师问起李老师此行最大的体会时,李老师感慨地说:“这是一所充满文学氛围的学校,我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
离场时,李老师被热情的同学们“团团围住”,孩子们还有无限新奇的问题要问,还有无数稚嫩的梦想等待浇灌,在十几岁的年纪,附中的少年寻找到人生真正的偶像,追到了真正的明星。当看到孩子们抱着李老师签名时的雀跃与欣喜,你就知道,这是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一片云,唤醒了另一片云。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