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文学信息 > 正文

与小读者们谈谈心,听5位重庆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说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4年5月27日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未来。随着全民阅读持续深入推进,如何引导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需要全社会来思考和关心。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5月25日,重庆文学公开课特别推出“重庆儿童文学作家漫谈及作品分享”单元。钟代华、王维浩、刘泽安、祝绘涛、汪昭余5位儿童文学作家齐聚重庆书城与小读者们谈心。作家们畅谈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故事,并与到场的家长孩子展开交流。不少听众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文学公开课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坚持诗歌、儿童文学创作已有41年。为孩子们写童诗,不仅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生命的一种姿态。”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钟代华坦言,几十年的童诗创作让他收获了成就感、幸福感,他也力求自己的童诗能带给大小朋友们的美感,这些美感来自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图画、美的音乐、美的意境、美的想象、美的哲思,等等。钟代华寄语小读者们,“爱上阅读,长出知识;爱上阅读,长出智慧;爱上阅读,长出精神;爱上阅读,长出梦想。阅读,是最美的成长!”


谈及青少年阅读,刘泽安认为,不但要阅读书籍,更要阅读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环境中,童年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家长们培养孩子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十分重要。”他表示,自己的儿童散文创作大多数是源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以及想象中的田野大地,同时他也有一些作品用少年的角度反映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的一些人和事,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自然、尊敬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动力。


刘泽安特别向读者们推荐了自己新出版的写给青少年的小说《爷爷的唢呐》。小说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弘扬与乡村振兴,并将地方民谣、綦江农民版画等元素融入内容设计,具有浓郁的巴渝特色。


“读书,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回顾创作之路,王维浩说,他有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科学与童话相结合,于是写了一篇科学童话,意外发表之后,他深受鼓舞,从此开始了科学童话写作。他表示,科学童话不好写,它的写作方式与一般文艺作品不同,不是先有故事再往里面装知识,而是先要研读有关科学知识,以及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再研究小朋友们的特点和需求,最后才根据掌握的资料构思一个能让小朋友喜欢的故事。


祝绘涛的本职工作是一位中学老师,她说自己写儿童文学也与这份职业有一定关系。“我是一个班主任,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我的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在生活中的确有原型,但又并非某一个人,可能是几个人的综合体,当然,也带有我自己的想象、加工。”她还就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分享了看法,“阅读理解能不能成为应试题目,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听到有的歌我们会流泪,听到有的歌我们会开心,那说明歌曲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那么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对应一道阅读题可不可以呢?我认为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的,写作时是一个自然状态,有些潜意识的东西,作者本人也未意识到,而读者却解读出来了,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内涵,我认为只要这些解读与作品相符合,也可以欣然接受。当然,出题者也要尽量考虑自己的题目和制定的答案怎样才更科学、怎样才更具包容性。”


汪昭余现在还是一名中学生,她笑称,虽然发表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但自己的日常跟大多数学生一样,也会课间打闹,玩玩桌游,刷刷视频。写作是内心的一种表达,她希望自己作品在被别人读到的时候能产生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能够让别人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因为,她自己也能获得被别人理解的感受。


“我会把文学当做一种可持续、能坚持下去的爱好。”这位少年作家表示,也许将来自己的职业与爱好关系不大,但他会把爱好看得很重要。“我想要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而且我觉得写作是来源于生活的,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未来我更加丰富的生活经历中,相信写作也能更上一层楼。我希望自己成年之后能对生活也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悟,也希望那时候自己的写作能从‘小我’走向‘大我’,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触及更广阔的世界。”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日报、渝中区委宣传部主办,重庆书城、市作协办公室、市作协创评室、儿童文学创委会、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上游新闻文化频道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