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8 —10日,由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办,重庆新诗学会、四川省诗歌学会承办,重庆嘉瑞酒店、重庆浩恩健康体检中心协办的 “2024 川渝(成渝双城)经济圈诗歌交流活动(重庆站)”在渝举行。此次活动旨在促进川渝两地诗歌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在3天的时间里,由川渝两地诗人组成的采风团开展了座谈交流,并深入璧山、江北、南岸等地,实地感受山水重庆的文化魅力。
8日下午,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游坤,常务副秘书长茶心,诗人邓太忠、希贤、阿依卓(黄东梅)、蔓琳(唐蔓琳)与四川省作协原副主席、重庆市作协原主席黄济人,重庆市作协原党组书记、重庆新诗学会名誉会长王明凯,《红岩》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佳骏,重庆新诗学会会长胡万俊及常务副会长大窗、王老莽,副会长陈益、谭萍、刘清泉、泣梅,副秘书长陈广庆、李梅、理事罗晓红等诗人在重庆嘉瑞酒店围坐一堂,围绕诗歌创作展开了热烈的座谈交流。与会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学会在推动本地诗歌创作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组织诗歌活动、培养青年诗人等工作。会议强调,今后将进一步加深川渝两地诗歌界的联系与合作,未来两地诗人将开展更多形式的互访交流及采风创作活动。
9日上午,在璧山区作协名誉主席耕夫、副主席张鉴等陪同下,采风团前往璧山大圆祥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与诗歌灵感的碰撞。璧山大圆祥博物馆犹如一座时光宝库,一踏入其中,诗人们便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那形态各异、神态万千的佛道造像,从唐至民国,跨越千年,见证了四川大刀工的独特技艺。简洁粗犷、生动有力的造型,无论是唐代雕塑精品自在观音,还是那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佛祖造像,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给诗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们感慨道:“这些造像仿佛是历史的讲述者,为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无尽的灵感。”
明清时期的木雕门、窗、匾额等,工艺精湛,上面的雕刻图案精美绝伦,有喜鹊、梅兰竹菊等各种繁复的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诗人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勾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向往。出自清代中晚期富贵人家用于住宅室内装饰的字板,以及木雕家训馆中清代、民国时期的治家格言、诗词佳句等木雕字板,上面的文字和图案承载着先祖对后世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深深打动了诗人们。
下午,诗人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街道参观考察。诗人们在这里领略到了别样的风景。江北嘴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独特,彰显着重庆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站在高楼之下,仰望那挺拔的建筑身姿,诗人们仿佛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有力地跳动。长江生态之美和这些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造型风格等与诗人们内心的审美和创作理念产生碰撞,激发着大家对于时代发展和建筑美学的思考。
10 日上午,诗人们在重庆浩恩健康体检中心考察体验后,前往重庆南岸茶园亦合缘庄园,就目前文学社团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座谈,期间还穿插了川渝诗人钓鱼友谊赛,让诗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乡村振兴成果。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感慨道,没想到这些年重庆变化这么大,城市建设这么美!他表示,川渝两地文化同根同源,诗歌更是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希望能持续加强川渝、成渝间的文化交流,从诗歌作品、理论研讨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携手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巴山蜀水独特魅力的优秀诗歌作品。(文/罗晓红 图/紫罗蓝 泣梅等)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