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傅小渝:有一种光,让生命飞扬——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4年12月31日     

一个痉挛型重症脑瘫儿降临人世,他的第一声啼哭,对这孩子的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至爱血亲,乃至必须陪伴他度过一生的邻里伙伴、社会成员,意味着什么?

在未来的日子里,除了“痛苦着他的痛苦,悲伤着他的悲伤,挣扎着他的挣扎”之外,必须共同承接这一苦果的你我他她——人类意义上的“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比如,助力这卑微的生命飞扬? 

这就是重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中,要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本以为会读到一个六分凄苦,三分叛逆,加上一分自救的故事,阴郁而励志,窒息而上头。就像本书主人公记忆中,那个灰暗的下午,身为医生的妈妈抱着他,一步一步往冰冷彻骨的嘉陵江江心走……然而,读完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掩卷之余,却分明感觉心室内外,被一缕暖调的光所包围,变得通体透亮!

《向死而生》的主人公姓俞,名帅奇。小说开篇,临近小学升初中的帅奇,正趴在地板上做痛苦至极的康复训练,令他生不如死。保姆素素姐拿镜子让他看到自己发病时的恐怖样子,“头是歪斜的,眼睛、鼻子、嘴巴拧成一团,手脚内卷……”

就是这样一个自幼遭人怜悯、戏弄、歧视、围观,求死不得,求生万难,被判定只能在轮椅上苟活一生的孩子,却跨过死神布下的陷阱,孤身上学,独自放学,上体育课,参加课间活动,练游泳,骑摩托,路见不平一声吼,逐渐赢得同龄玩伴的尊重。直至中考、高考、读研、攻博,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活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所有人都会好奇,在王雨笔下,小说主角是怎样一次次走出ICU,架起拐杖,迈着滑稽的“剪刀步”,奋力撞开他命运的“死门”的?

大概,也只有身兼作家、医学专家双重角色的王雨,才能令人信服地“搞掂”、写活这个人物。

翻开《向死而生》,在综合了众多真人原型和真实病案的“俞帅奇”身上,我们不但能看到现代医学的奇迹、人类精神的爆发力、亲情友情爱情的疗愈力,还能测量出社会环境对弱者的“友善指数”,读懂另一层意义的“适者生存”。

在俞帅奇充满挑战传奇的生命旅途中,最刺激的一次挑战,当属冲刺高考。那天,他迈着倔强的剪刀步走进考场,打开语文试卷,面对作文题——根据《庄子》故事素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子舆天生驼背,隆肩,颈脖超粗。有人问:‘你一定为自己的容貌苦恼吧?’子舆答:‘如老天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高亢鸣叫;如老天把我的脊柱变成马车,我就驰骋天下。我为什么要苦恼呢?’”

略加思索,俞帅奇,这个外人眼中自出生就被病痛无休止折磨的脑瘫儿拿起笔,在试卷上挥笔写下他的作文标题——

《给生活加点糖》。

这篇后来获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堪称俞帅奇人生信念的缩写:即便天生不幸,也要微笑以对。

王雨将小说取名为《向死而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王雨擅写女性,在《向死而生》中,坚强睿智、忠于职守的医生妈妈;给少年帅奇讲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肝癌晚期的外婆;从儿时玩伴变为青涩少女的同学赵莹莹;尤其是后来被帅奇妈妈认作干女儿的保姆素素姐——这个乡下女孩,宛若一泓清澈见底的山野溪流,身上凝结了从他棒棒父亲那儿继承的诸多美德……这样一个个鲜活生动、呼之欲出的女性,构成了脑瘫儿俞帅奇逆天改命的背景板。

王雨近年的小说,皆以重庆为主场,极具地域特征。随着故事的次第展开,新旧重庆的人文风情、物产民俗、历史沿革、坊间掌故,被他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与小说人物产生化学反应。在王雨这本以脑瘫儿为主角的新书中,同样植入了大量有趣有料的人文地理民俗风物章节。这些章节绝非“闲笔”,都是为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精心设计的——“救人须先救心”,俞家人明白一个道理:要让被死神扼住咽喉的帅奇勇敢活下去,与病魔经年累月缠斗,先得拓宽他的视野,让他看到天外之天,体悟天地自然万物之美,确信窗外真有一片“不落的绿叶”。为此,他的妈妈利用一切机会,假期、出差、开会,下基层……都带上帅奇,让他饱览故乡山河的锦绣绮丽,从荣昌万宁古镇到彭水阿依河,从丰都南天湖到巴南石龙镇,从乡下的山野河滩到主城十八梯的人间烟火。且看书中这一段文字:

“坐在三楼临江的包房,窗外可见山脚早先的官道现今的马路。何超说,这马路上,早先有黄包车、板板车、马拉车往来。马路下面是长江,被水浪常年冲击的沙滩形成灰色的江岸线,回水处的太平门码头上舟楫林立。江对岸,就是古木参天的南山,可见老君洞的飞檐翘角和烟岚笼罩的黄葛古道……”

在这段文字里,借着小学同学、十八梯小面馆老板何超撩起的思绪,已大学毕业准备考研的俞帅奇凭窗远眺,望穿岁月的烟波,他看到了市井烟火,文明流传,生命灿然,人间值得,这是他向病魔发起挑战时,揣在心中的另一片“天外之天”。

书中,有这样一个文学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场景:暑假,俞帅奇跟援藏的妈妈去了西藏昌都,搭车上到海拔4000多米的邦达兵站,见到常年驻守高原的爸爸。

爸爸直指前方:“儿子,你往前看,往最远处看!”

我往前看,往最远处看。

“儿子,你看见天地交合的地平线了吗?”

“看见了,银亮亮的一根线。”

“帅奇,人有命运,也得有理想的,爸爸觉得吧,命运和理想就是天和地的平行,不认命,追求理想,命运和理想就能交合,就如你看到的那根银亮亮的线……”

这段对话,是俞帅奇爸爸在儿子生命中点燃的一束光,也是王雨对这本小说的破题。

(作者系小说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