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重要作家,能够将目光转向社会中的残疾人群体,深入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以他们为主角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是很令人尊敬的。王雨就是这样的作家,其新作《向死而生》详细描述了一位脑瘫病人俞帅奇所经历的不寻常的人生道路,出手不凡而令人惊喜。
残疾人和健康人有所差异,由于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缺陷、损伤,他们一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去公平参与职业竞争,容易陷入各种痛苦和不幸。正由于如此,他们的命运和希冀才更值得作家们关注,寄予人文关怀,因为文学的崇高使命正在于温暖和照亮世人的灵魂。
书写残疾人生涯也具有一定难度,而王雨的写作历来以“硬核”特色见长,他自身是超声医学专家,在医学界卓有建树,接触各类病人多,临床经验丰富,深谙患者心理,拥有人道主义情怀,于是能够将这部作品写得相当具体而内行、细腻而生动。特别是,他敢于实现以第一人称叙事贯穿始终,将一位从出生起患有脑瘫,被判为终生难以站立的男孩寻死求生、自强不息、创造奇迹的人生途径和心路历程完整写出,内容处处扎实真切,全篇细节经得起检验,最终展现出一类弱势群体的生存现实,使读者完全信服并深受感染。这是殊为不易的,见出了王雨的硬功夫。可以说,这种写作超出了一般作家的能力所及,也实现了题材的最大潜力。
由于作品是从俞帅奇幼小无辜的心灵写起,讲述他从出生后就遭受到的种种折磨,读起来格外令人心悸,体会到另一种人生际遇。小帅奇痉挛时“头是歪斜的,眼睛、鼻子、嘴巴拧成一团,手脚内卷”,显出“狰狞”。当医生的妈妈实在不忍心时常目睹,曾抱紧他想和他一起离开人世,只是看到他的“亮眼”才从河边返回。他从童年起,主要生活内容便是“锻炼”和接受各种上刑般的治疗,去幼儿园时坐轮椅,上小学时才能够扶着拐杖走起“剪刀步”,这剪刀步难免遭受周围一些人的歧视,他只能把泪水咽进肚里。这是一个从未晓事起便不断经受厄运摧残的孩子,晓事后不久便产生了去寻死的念头,可谓处境完全与众不同。但就是这位小主人公,在亲人、朋友和善良人们的爱护、帮助和鼓励下,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要活着,也坚强地活了下来,因为他有生命的权利和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正如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所指出的,要将“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分子”作为原则之一,这使他认真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王雨所倾力书写的,重在人的尊严,包括尊重差异的尊严。目前,全世界有10亿残疾人,占全人类总人口近14%,一位作家对待残疾者和残疾者命题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类的态度。
人的尊严,本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小说中俞帅奇的坚强与奋斗,也体现出他为维护人的尊严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他承受起一般人无须承受的额外付出,尽最大余地增长自身的能力,不仅出人意料地读完初中、高中、大学,而且考上硕士生、博士生、出国作实验,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成为第一作者。他学医,在关键时刻发挥专长,抢救下他人的生命。他终于成长为能够对社会做出切实贡献的人才,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功,也使人再无从轻视他。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
还可以注意到,作者也不愿肤浅地一力表现俞帅奇的出众和就此踏上坦途。实际上,帅奇依然改变不了迈着剪刀步,还是会有痉挛不期而至,发作起来使人惊惧。他仍然是典型的残疾人,只不过,在其它方面,他已具有超越常人的能量而怀有自信,作者对他形象的塑造始终是不离分寸和使人折服的。最后,作者也写出他在爱情方面的际遇。作为男人,他对于所交往的几位年轻女性,都曾在脑海里留下过异样的感觉,又都不敢去过分想象,但是,他还是意外接到了齐艳的电话,感到大喜过望。这是一个令人真诚感动的结局,男人的自尊,也在这里得到再圆满不过的实现。王雨写残疾楷模人物,到此处写出了极致,被深深激励的却不会只限于残疾人读者。
人间大爱是《向死而生》的另一个主题。事实上,作为弱者,俞帅奇的成长也是完全离不开周围人的关心与帮助的。小说里,他的母亲、父亲、外公、外婆、保姆素素、同学赵莹莹和强哥哥等人,都对他给予爱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强哥哥甚至为救助他献出了生命。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俞帅奇的生命之树正是由人们的爱所浇灌滋养。在这一点上,作品写出了主人公的幸运,换一种环境,情况可能很不一样。
作品中的母亲被刻画得颇为丰满。她是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怀着身孕仍在为产妇做剖腹产接生,下手术台时晕倒早产,造成俞帅奇的天生缺陷。她是否应该后悔呢,几句话无法说清。让人牢记的是,她决定不再生育,要努力活得比儿子长,一直陪着儿子,让他在自己的怀抱里离开这个世界——仅此一笔就将这位母亲的深情显露得无以复加。以后,她几乎把自己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进为儿子求医治疗、实行康复和帮助儿子树立信心坚持学业上。她的口头禅是“永不放弃”,她用这句话激励帅奇,也鞭策着自己。这位母性的坚毅和不屈不挠,最后完全融化在儿子的血液之中。素素姐也是俞帅奇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她是妈妈雇来照顾帅奇的保姆,可是她对帅奇的关心和爱护很快超越了雇佣关系。她会在帅奇摔断腿骨时哭成泪人,会为保护帅奇挺身而出,也会为辅导帅奇自学课程,最后成为帅奇的亲姐姐。赵莹莹是俞帅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是他成长中重要的同龄支持者。她主动要求和帅奇同桌,帮他摆放学习用品,辅导他功课,与他一起玩耍。直到进入高校,还随时准备在帅奇发来救急的惊叹号时赶去为他按摩、扎针和掐捏穴位。她和帅奇之间没有发生恋情,更反衬出她的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在俞帅奇生活中承担起不同角色作用,细想起来,见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严谨,构造起使得俞帅奇能够坚持不懈赢得自立的外部因素。这部小说能够充满感染力,很得力于感性的表达,它再鲜明不过地展示出,人们活在世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温暖。
作品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对于促进残障者自我发展所给予的积极支持。俞帅奇能够平等参加历次升学、晋级考试,并且在录取中享受过国家特殊政策的待遇,对于增强他的信心和乐观态度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从对待残疾人“医学模式”到“人权模式”的发展,也能够体现出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显著进步。
还值得特别称道的是,《向死而生》又是一部深刻进入人生哲学层次探索的著作,作品中包含着不少闪烁有智慧光芒的真知烁见,足以发人深省。这与题材特色相关,主人公来到这个世界上,比绝大多数人更早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更早思索人生的价值,向他施以爱心与援手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需要帮助他面对生命的终极目的,这些都使小说的思想性得到强度开拓。作者写,妈妈专门给帅奇买来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素素姐借此和他谈起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和愿望。外婆给他讲述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小说里那片未落下的叶子使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赵莹莹送他一本史铁生散文集《命若琴弦》,书里作者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外公给他述说鲶鱼的毅力,它可以游到浅滩上耐心等上一个月诱惑一只老鼠上钩。这些生动的生活事例,无不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俞帅奇带来深入浅出的启发。可以说,俞帅奇也比所有同龄人都更早领悟到向死而生的哲理。
向死而生,是小说的书题,也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依照海德格尔理论,人生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人们通常只有在临近大限时才会认真审视失去的时光,意识到更有意义的生活目的。而“倒计时”观念来得愈早,愈容易以重“死”概念来激发人们内在“生”的欲望,即中国人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才会促使生命和价值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出无限可能性。显然,俞帅奇的残缺,已经使他比一般健康人更完整地理解生存的本质,也使小说题旨远超于特定题材而达于普遍的人类生命真谛。
所有这些,都说明王雨的创作再次出现突破,抵达于新的境界。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 胡平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