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评论 > 正文

友声计划|许大立:以光明回应苦难——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许大立    日  期:2025年2月13日     

对于王雨新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早就想说点什么。因一直忙,或者说整日被各类有价值的无价值的应景的文学抑或社会活动缠绕,静不下心来,故而迟迟未能下笔成文。还有一个隐而不宣的原因是,这一生看多了人世间的苦难与炎凉,所谓见惯不惊。到了人生暮年,更不想去揭开那些早已磨平的伤疤,也不想去读太苦的故事,甚至从来不看太过悲情的戏剧或电影。我的心理逻辑是,人生本来已经很苦,何必再去折磨自己?但是王雨的书是必须读的,读后感也是必须写的。我们是几十年的“死忙兄弟伙”,于情于理都得读,再苦的药也得吃,再伤害心脏的文章也得写。

王雨作为著名医学专家,在文学界也混得风生水起,小说写了很多部,但除了短篇小说《产房》和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血缘》,多是历史钩沉社会生活类题材,写医生、医院的不多。《向死而生》这本书却不然,恰是他的拿手好戏熟悉场景,无疑会调动他一生的医学经验与生活积累,呈现与众不同的人物和故事。然我对脑瘫的了解几乎为零,为了让自己对脑瘫病人有具象认识,为了能和他的书产生共鸣,我甚至“包场”看了当红影星易烊千玺主演的影片《小小的我》。

不必违心,看了《小小的我》,目睹英俊小生易烊千玺不惜洗去铅华卸下倜傥,饰演受尽人间苦楚的脑瘫病人刘春和,看着他脸嘴歪斜口齿不清趔趄而行,视觉上可以说没有任何美感,别样滋味顷刻壅塞心头。他越演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我越觉得老天太不公平,刘春和可惜可怜。虽敬佩易烊千玺为艺术献身,却实实在在带坏了我的心情。彼时我甚至不想再读《向死而生》,不想再让脑瘫人的痛苦破坏我美好的心境。这也是此文拖宕已久难以落笔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小小的我》写的是刘春和生命里很短的一段——等候大学录取和青春的觉醒,聚焦于青春期的他如何面对社会的歧视和不良人设等等,以及他为加入老年乐队学做鼓手的艰苦付出。王雨的《向死而生》反映的历史和现实则要广阔深刻得多,他充分调动了熟知的生活积累,既有精湛广博的专业知识,又有灵感突来的幡然醒悟,他用切身体验和朴实通晓的语言绘就了一个脑瘫儿的20多年全景式成长历程。令人感喟而敬佩。

其实,有关生命与死亡的书籍世上已有不少了。比如保罗·卡拉尼什医生所著《当呼吸化为空气》,通过自身癌症晚期的经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启发人们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灵魂的事》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将内心的苦涩和生命的真谛表达出来,揭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人熟知的作家刘震云的茅奖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则以死亡为起点,讲述了一个亡灵在七天中的所见所闻,文字里充满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探讨生命、死亡、人性等主题,与王雨的《向死而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王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着力挖掘疾病与人性的内在关联;围绕脑瘫患者俞帅奇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人类面对病痛时的无力与坚持。王雨不仅揭示了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痛苦,也展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虚伪、勇敢和无私。

俞帅奇在病魔的无休止折磨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作家利用个体命运与生活场景的频繁交集,将俞帅奇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让他逐步适应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他还特意通过俞帅奇与亲人、朋友以及山川景物等社会活动的互融互动,丰富他的人生阅历,去感受人性中的柔情和温暖。不可否认,近几十年来,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由漠视到同情再到实质性帮扶。而经济发展、医学进步也给残疾人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挑战。残疾人的求学、工作乃至情感生活无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和这个时代同步前进。

《向死而生》主人公俞帅奇不向命运低头,通过学习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创造了脑瘫病人重塑人生成为医学博士的奇迹。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和超越,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王雨这部作品,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态度,勇于追求梦想和幸福。他以生动的细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质朴语言,传递了人性中的最美品质,让读者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王雨以往的长篇小说多以重庆历史文化题材为重,比如《填四川》《开埠》《碑》三部曲,浸透着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传奇故事。《向死而生》颠覆了他选择题材与人物的一贯风格。以往的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站在一边看世界万物,旁观者清,人物情节和故事场景调度起来得心应手、熟稔自如。这次以脑瘫儿俞帅奇自述的方式来写,第一人称难度很大。但对于这位在重医二院干了半个世纪的医学专家来说,却更能酣畅淋漓地揭示俞的内心世界,可以用“我”的眼睛观察世界,可以用“我”的语言去表达去冥想,也是独辟蹊径。

以病人为主角,以医院为背景写小说,王雨驾轻就熟。你看他说起医学名词、病例病源、医疗手段等等,如数家珍,让我等“医盲”瞠目结舌,亦有收获。许多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也只有他才能张口就来,这也就增加了这本小说的氛围感、真实度、可看性。在王雨笔下,一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立体。俞帅奇因身为妇产科主任的母亲孕期坚持上手术台而早产,导致俞帅奇脑瘫,这一设定使得他的形象自带悲情,也就注定了他的坎坷人生。作家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生动细节,展现了俞帅奇面对病痛时的无奈和挣扎。而他的母亲,及母亲的同事、学生和亲友,还有围绕在他们周围无数的人物形象和活动场景,让我油然想起了王雨身边的学生、朋友和同事。生活是王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俞帅奇和他的母亲作为必不可少的人物撑起了全书骨架,布局了血脉经络。书中众多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俞帅奇在常年坚守西藏高原的军人父亲,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伴他成长的保姆素素姐,与他共读的同学赵莹莹,还有调皮捣蛋拿他取乐的几个发小等,性格灵动,时时有戏,各具特色,他们或善良、或坚韧、或乐观,或不谙世事,却都在俞帅奇的人生履历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这些大大小小角色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饱满且真实可信。正是这些性格各异甚至有缺点有缺陷的人物,才构成了俞帅奇身边五色斑斓的世界。

此外,王雨在《向死而生》中非常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主人公俞帅奇的内心独白与细腻的情感描写,成功构建了读者与角色之间的有机联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俞帅奇面对困境时的惶恐和无助,也能感受到他在与死神抗争过程中所收获的启示与蜕变。《向死而生》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个体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俞帅奇的故事是无数面对类似困境者的缩影和榜样,他的苦难抗争激励着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

脑瘫者的生活面相对狭窄,为了扩大俞帅奇的生活接触面,作家寻找并制造了许多让他开阔眼界的机会,也就丰富了这本小说的信息量和社会性,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和看点。作家让主人公走出狭小的居室,去接触广袤的世界,甚至去了遥远的西藏。故事发生地重庆丰富的文旅资源和风景名胜,也常常出现在小说情节里。我虽然不太相信都是真的,因为脑瘫病人生活里受限太多,但是我赞赏作家的浪漫情怀和良苦用心。

作为一名读者,除了文中已经提到过的美学原则和心理因素,我以为在讲述中赘写病患者的苦难日常,会减低阅读的心灵乐趣。还有,感觉作者还是保守了一点,缺乏直面生活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浪漫主义情怀。脑瘫病人的容貌是改变不了的,真善美是需要通过情节和文字显现的。难怪《小小的我》要杜撰一个大美女爱上脑瘫学生刘春和的故事,甚至有了床笫之欢。这让我感觉很虚假,但是观看者或者说吃瓜者兴许需要这另类的甜品。《向死而生》里没有,也是一种遗憾。当然,结尾倒是留了伏笔,美女齐艳电话约他到南滨路吃露天火锅,观山城夜景。

人生总要面对死亡,甚至不止一次,笔者亦然。生命的本质是向死而生,让我们以光明回应苦难吧!

作者简介:许大立,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