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晓红 图|唐敏 紫罗蓝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月21日,重庆文学院组织第六届创作员散文组学员前往北碚,开展以“忠魂照笔锋”为主题的抗战文化采风活动。此次活动由重庆文学院和北碚、长寿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文学创作讴歌革命精神,弘扬抗战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当天,市作协党组成员、重庆文学院院长张兵,市作协副主席、北碚区作协主席蒋登科,市作协副主席、创作员导师张远伦,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唐力,长寿区作协主席龚会以及散文组学员、北碚作协会员等组成的采风团,走进北碚张自忠烈士陵园、卢作孚纪念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金刚碑古村、八桥叠翠、北宾文创街区、游牧部落等地调研抗战文化,感受北碚城区新貌。
上午,大家来到张自忠烈士陵园,站在将军的雕像前,作家们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听到了战场上震耳欲聋的炮火声。走进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张自忠将军在抗战中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作家们神情庄重,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凝视。这些历史见证,让大家感叹不已,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也为后续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随后,采风团前往北碚八桥叠翠。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作家们在自然美景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唐力赞叹道,“八桥叠翠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抗战时期北碚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这里的每一片绿叶、每一缕清风,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
下午,采风团走进北碚城区,广州路、天津路等街区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抗战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北碚将现代文化与抗战精神巧妙融合,作家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以及新时代的文化活力。
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科学家为期盼抗战胜利,精心制作的“中国地形浮雕”,大楼前则矗立着他们为庆祝抗战胜利而立的“地磁测点碑”。这些物件如今已成文物,是老一辈科学家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象征。科学院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历史资料,让作家们对抗战时期的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卢作孚纪念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深深感染了到场的每一位作家。龚会感叹道:“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实业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用文字去铭记和传承。”
在金刚碑古村,青石板路、斑驳的老墙、古朴的建筑,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作家们漫步在古镇的小巷中,感受着时光的流逝与文化的积淀。在北碚工作了数十年的蒋登科对北碚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骄傲地把北碚称为“百馆之城”。说起北碚的抗战历史他如数家珍。在他看来,“金刚碑古村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抗战时期的记忆,也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离开金刚碑古村,学员们在游牧部落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张远伦、唐力还挥毫泼墨,以书法作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北碚的喜爱和敬意。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此次采风让自己对抗战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把所见所感融入创作中,用文字记录这段不朽的历史,致敬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