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友声计划 > 正文

周其伦:深情讴歌生命的壮阔和人性的缤纷——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带给我们的思考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5年3月31日     

 王雨的身份在重庆作者圈非常独特,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本职身份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这样的殊荣不可谓不耀眼。由于他长达五十多年的任劳任怨,其医德的高尚和医技的精湛,在医疗界和病患者中都享有很高的赞誉,以至于年已八旬的他依然能够自如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带硕博研究生。工作之余,作为作家的王雨,其业余生活也相当充实,他对文学创作一如既往的热爱和小说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旺盛的激情。他在《人民文学》《新华文摘》等发表的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出版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填四川》《开埠》《碑》《长河魂》和中短篇小说集《十八梯》、散文集《心泉》等等,无不令人眼前一亮。这移步换景使得他在文学界风生水起,其描摹视野的开阔和对人文向度的勾勒,都出神入化地烘托出他在艺术跋涉上的熠熠生辉。他在文学领域里的坚忍不拔,按照我个人的体悟,我真是觉得,王雨在文学上的成就丝毫不亚于他在医学上的奉献和成功。

深情讴歌生命的壮阔和人性的缤纷——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带给我们的思考

  前段时间,我读到了王雨的一本新书《向死而生》,这是2024年12月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长篇小说,全书有20万字,作者很真切地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真人真事的全新阐释,用小说艺术的虚构加工,在一个更高的精神维度上去还原了一种对命运抗争的坚毅和对人性丰赡的书写,这样高屋建瓴的构架和宏阔大气的彰显,就更加形象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摧枯拉朽的震撼,一种酣畅淋漓的急迫。作者的这种深情讴歌生命壮阔与人性缤纷的努力,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地对这位长辈作者刮目相看。

  王雨的小说作品我读得不算少,但因为关注点和时间的关系,仔细阅读的也不是太多。但我对他的长篇小说《填四川》和短篇小说《十八梯》还是有很深的感触的。比如在他的长篇小说《填四川》中,他以恢弘的大写意,将今天的我们拉回到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那段岁月,让中国悠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作为宏大背景,展现的是时逾百年的这场大迁徙所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游离和命运中的悲喜,作品的含义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学价值上的考量。而他的《十八梯》,则以重庆市区一个最具本土特点的地标街巷“十八梯”为切入点,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市井中平常人家的烟火气息与琐碎故事,浓墨重彩地展现出重庆城的历史沿革变迁以及山城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将十八梯的七街六巷的日常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碎,漫漫地浸入人心,作者这种平静如水的着墨,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他的新作《向死而生》则与他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此前的作品中,作者更多地是侧重于对宏大事件的勾勒和人文风采的拿捏,写作的基点在于作者思考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和写作上对具体人物与事件的画龙点睛,要求的是作者对史料的把控力道。而《向死而生》则是作者对个体精神追求层面的高蹈,这就要求作者在笔法上要更为精巧,书写中需更加游刃有余。当我读完这部作品后,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再加上,《向死而生》的取材恰好与作者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作者写他熟悉的人和事,这些创作元素的获得都使得王雨在下笔时更加的自信。

  《向死而生》以脑瘫患者俞帅奇自述的语调,娓娓道来地为我们勾画出他充满神奇韵味的跌宕人生。俞帅奇临出生时,母亲坚守在妇产科岗位上抢救病人,不幸导致了他成为早产儿,患上了痉挛型脑瘫。从他出生的第一天起,他的人生就注定了比旁人多了很多很多的坎坷。不能正常生活,连上小学都要坐轮椅,之后要杵拐杖上学,发病时痛苦不堪,模样狰狞。他的成长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奖励了三年“高压氧”治疗、长年针灸、中药、“包药治疗”和“康复”治疗,其间还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他在母亲、父亲、爷爷、婆婆、外公、外婆以及所有亲人和医生的共同关爱帮助下,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决绝,克服了许多平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不仅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医科大学的飞跃,还令人艳羡地攻读了医学博士,最终取得了研究成果,实现了其人生的壮丽逆袭。王雨用他极富情感的笔触,用文学语言,塑造了俞帅奇这个青年形象,读来真实可信、可圈可点。作者饱含深情地讴歌了生命的壮阔和人性的缤纷,也昭示着王雨在创作上的炉火纯青。

  《向死而生》的情节紧扣俞帅奇的命运转圜拉锯,作者还通过多个视角去展现出作品不俗的文学意境和弥漫在人间的大爱。为了衬托主人公的刚毅决绝,小说还活色生香地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充满温情的艺术人物形象。母亲倪佳渝是一位善良、美丽、敬业爱岗的妇产科医生,她为了医治和陪伴俞帅奇决定不再生育,将毕生所有的爱与精力都倾注在儿子的成长上,她的口头禅“永不放弃”不仅激励着俞帅奇,也展现了她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坚毅刚强。父亲作为军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侠骨柔情,给予俞帅奇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撑。即便是作为保姆的素素姐也把俞帅奇当成亲弟弟,在他摔断腿骨时悉心呵护,为保护他不受伤害挺身而出,还辅导他学习。在这场爱心大接力中,同学赵莹莹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坚定地陪伴着他,主动要求和他同桌,帮他摆放学习用品、辅导功课,在他需要时随时伸出温暖的援手。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还有一群医术与仁心兼备的医生,如他妈妈的学生强哥哥、乔姐姐、米哥哥和欧阳中医等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温情为俞帅奇治疗伤痛,为他的生命旅程安全守护。王雨通过这样一些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讲述,展现出俞帅奇在“向死而生”这个艰难过程中的每一个单元,为主人公独特性格的确立和情感世界的搭建,勾画出一道向上的弧线。

  《向死而生》是一部具有宏大人生意义的小说,但作者仍然很注重通过个体苦难与时代变迁的交织,去探寻在极端条件下生命存在的本质和个人努力向上的意义。我个人觉得作者有了这样的追求,就极大地超越了我们通常对传统励志叙事作品的关注;可贵的是,作者还很自觉地将医学视角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上,还原和构建出源自人生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人生的体悟,这就是这部长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欣喜;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将肉体的痛苦转化为精神升华的奇妙过程,从而完成了主人公将苦难转化为自我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原动力。这既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一马平川,同时也可以关照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丰沛,当然还能够让这种艺术感知的渲染去烛照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完《向死而生》后,我曾经一度思忖良久,仿佛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呼唤不期而至,让我能够非常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王雨这位老作家内心里那呼之欲出的澎湃,也让我们对他未来的文学创作有了更为充盈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