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拼接抄袭蚕食原创心血,当侵权行为模糊创作边界,我们该如何亮剑?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之际,4月22日,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作家协会在重庆新华书店沙坪坝书城举办了一场以“张开文学文艺的版权‘保护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沙坪坝区作协顾问李燕燕现场主讲。
李燕燕开场为听众们抛出一个问题:“记者的作品究竟属于个人还是报社?”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应该属于记者本人,因为创作权是个人所有的。但实际情况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包括最新修订的版本,这类作品被称为“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归报社所有。讲座中,李燕燕围绕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文学工作者常遇到的侵权事件,以及推动国家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进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变化事件对文学文艺版权进行了生动的讲解。随后,她又为大家分析了某作家著作遭侵权的赔偿案。这个案例不仅涉及经济赔偿,更体现了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侵权方从一开始的不认错,到对簿公堂面对法律的惩戒。2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不仅是对原创者的补偿,更是对抄袭行为的严厉警示。
李燕燕还特别提及近期AI引发的热议话题。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逐渐引发关注。李燕燕也对此做了案例详解。她讲到,有专家认为,AI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技术提供方,因其承担着算法研发、模型训练和系统维护的核心投入。但个人在AI创作中的参与度也应计算在著作权占比中。比如,当你指示AI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包括云朵、雨丝、燕子、花朵等元素,你设定的细节越多,你在AI创作中所占的版权份额就越大。但必须明确标注该作品为AI创作。
李燕燕提醒,在使用AI时要格外谨慎。因为AI是通过“吃”数据来学习的,AI生成的句子有时“似曾相识”,这其实就是它消化吸收后的产物。如果不小心,也很可能会被认为侵权。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李燕燕通过生动讲述鲜活的真实案例,专业地分析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版权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李燕燕耐心地为现场听众答疑解惑,鼓励文学文艺工作者版权保护的法律之伞,了解学习版权保护的法规,深入到国家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进程,守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沙坪坝融媒体中心)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