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友声计划 > 正文

王逸虹:自我救赎——评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王逸虹    日  期:2025年5月7日     

王雨是我钦佩的老大哥,他好像长了双脑,一个是医学脑,一个是文学脑,他是重庆医学界的翘楚,也是重庆文学界的翘楚。八旬高龄的他,医学脑与文学脑“强强联合”,浓墨重彩地推出了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脑瘫患者俞帅奇的成长与抗争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生命的壮阔与人性的光辉。

《向死而生》的标题直接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这个哲学命题,探讨了疾病、心病、绝望、希望等人类共同的主题。主人公俞帅奇因早产导致脑瘫,自幼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绝望中的他,在亲朋同学的关爱下,通过医学治疗、文学启迪与社会支持,实现了从被病缠身到自我超越的蜕变。小说不仅呈现了个体对苦难的抗争,更通过俞帅奇的经历隐喻人类普遍的生命困境,如何在有限中寻找无限,在无望中点燃希望。

作品融入道家“贵生”与儒家“知生”的东方哲学,展现了东西方对生命意义的共同探索。俞帅奇从文学经典和诗歌中汲取力量,将肉体的痛苦升华为精神的动力,体现了文学疗愈的独特功能。

王雨作为医学专家的身份,为小说注入了专业的视角。他对脑瘫病治疗、锻炼的医学细节描写精准而真实,如“高压氧治疗”“包药治疗”“趴地锻炼”等,既展现了脑瘫病人地狱般治疗、锻炼的痛苦,也展现了主人公俞帅奇在痛苦中求生的倔强。他妈妈倪佳渝作为妇产科医生的设定,不仅强化了人物冲突(因坚守岗位导致儿子早产),也深化了“医者仁心”的伦理思考。

小说通过医学与文学的互动,突破了传统励志叙事的框架。俞帅奇不仅是患者,更成为了医学的研究者,最终以博士身份反哺医学领域,形成“疾病—治愈—救赎”的闭环,彰显了知识的力量与人性的韧性。

小说以俞帅奇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人物群像。母亲倪佳渝的“永不放弃”、军人父亲的刚毅、保姆素素姐的无私奉献、同学赵莹莹的长情陪伴,还有关爱他的强哥哥、乔姐姐等医师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大爱的图景。这些人物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通过日常细节的描写,如素素姐辅导他学习、赵莹莹赠送他《命若琴弦》等书籍,体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真情。

王雨延续了其作品中对重庆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小说中,“十八梯”“黄葛树”“重庆大轰炸”等元素恰到好处地穿插,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地域性,还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历史、现实交织。如他母亲第一次离开他赴汶川救灾、同学李俊见景生情提及重庆大轰炸等情节,将个体苦难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凸显了集体记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此外,重庆方言的运用和市井生活、小面馆、“棒棒”军等描写,强化了人间的烟火气,使读者在宏大的生命主题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温度。

与王雨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不同,《向死而生》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俞帅奇的自述展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线性时间轴(从幼年到博士)与诗性跳跃的结合(如康复锻炼的痛苦与文学启发的瞬间),既保持了传记事的连贯,又赋予文本的抒情色彩。在结构上,小说将物理空间与精神探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叙事张力。这种以小见大的笔触,体现了王雨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突破。

《向死而生》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既是对个体生命力的礼赞,也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剖析。王雨以医学家的严谨与小说家的温情,构建了一个充满痛感与希望的世界,让读者在俞帅奇迈着剪刀步一路狂奔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在“向死而生”的哲思中,重拾直面困境的勇气。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