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一首好诗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文学沙龙在沙坪坝区文化馆举行。中国作协会员、诗人邓晓燕担任主讲嘉宾,沙坪坝区作协主席刘清泉、酉阳作协主席冉仲景、城口作协主席王老莽等20余位作家、诗人围绕诗歌创作展开深度研讨,共探好诗创作密码。此次活动是沙坪坝区“文学沙龙”系列品牌活动之一,由沙坪坝区作协、沙坪坝区文化馆共同主办。
本次沙龙聚焦“创作方法论”,邀请诗人拆解诗歌创作的完整路径。邓晓燕深耕诗歌多年,是鲁迅文学院十八届高研班学员。曾获重庆文学奖、第五届全国教师叶圣陶文学创作大赛金奖等,作品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等。她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享了《冬天的炉具》《还是雪》等原创诗歌的多维表达经验,从灵感触发与诗意捕捉、情绪控制与思绪编织、语言陌生化与结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讲述了她的创作理念。冉仲景以邓晓燕的作品为范例作了精彩点评,详细剖析了她的诗歌特色、写作风格,以及把生活现场转化为诗歌意象与图景的巧妙手法。
研讨环节中,作家们围绕沙龙主题“一首好诗是怎样产生的”各抒己见。刘清泉提出,诗歌文本是诗意、诗思、诗语的综合体,题材处理需兼具“设计感”与“人文野心”,既要注重意象组合的逻辑,更要传递对社会人事的观照与思考;王老莽强调“真诚是诗歌的底色”,认为好诗应穿透表象,追求表达的精准性;诗人黄干、彭敏则聚焦语言创新,探讨如何通过“跳跃性”与“隐秘性”构建诗歌意境。针对“好诗标准”,郭大章、彭鑫、茉莉、左秀英、李小云、胡卫民等与会者以邓晓燕作品为样本,提炼出三重共性:意象创新需实现“旧物新思”的陌生化表达,语言张力要平衡哲思与留白,情感传递应于冷峻叙事中暗藏人性微光。
刘清泉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此次活动突破传统经验分享模式,为区内外作家和诗歌爱者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既为新人提供创作指引,也推动了诗歌本土化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进程,有利于诗界更多关注重庆诗歌重镇里的“沙坪坝现象”。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