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正文

王海燕:夜

来  源:重庆作家网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5年7月15日     

 

夏夜冰心洒窗,一扫满庭香尘。每至夜晚,最稀有最茂盛的灵感,向我指引向我袭来。它总是升起在思想最无垠的星空……夜是如此的美妙。常常那些奇思妙想,总是如此的充沛、奔涌、完整。我被一种美妙的让人晕眩、摄人心魄的点状光晕加身,仿佛忘记了自我、夜色和丰都。

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洪兰教授说,人到了夜晚,大脑的血清素分泌就会下降,所以人由白天的理性会演变成夜晚的感性,从而变得敏感、情绪化。我时常在想,也许夜,更能创造一个作家和一部伟大的作品。像鲁迅,是有名的“夜猫子”,常常深夜伏案写作。他写过一篇我特别喜欢的《夜颂》,“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夜的喜爱、赞美,以及辛辣、抗争。鲁迅眼里,他认为,夜是最诚实的。他还写过一篇叫《秋夜》的散文,“猩红的栀子花开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在《秋夜》的文章里,能见到鲁迅文笔的清新俊逸、文字的细腻优美。我想,丰都的夜,一定是多元的夜颂。

夜是一面镜湖。我总能循着夜色的澄明,找到自己的心境,不管白天有多么无序、匆忙、浮躁。一湾明月,竹叶与清风共奏一曲沙沙的交响乐,影子在光下婀娜多姿的飞舞……像极了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丰都清明夜色。夜里的丰都,它有夜曲、有灯火、有梦境、有烟花、有魔幻。夜曲生灵动、灯火给希望、梦境催理想、烟花惹激情、魔幻变终章。当我从初心到冰心、从热情到真情、从苦难到磨难,只是殊途同往、过往浮华、与光同尘。走过去的夜是一片风景,未曾来的夜是一种热盼。

想着白天电梯里,一种汗味和混着汗味的古龙水味、烟味等各种让人刺鼻的气息,突破了边界感的扑面而来,时空总是交集得行色匆匆与直迫人心。时常我那些幼稚的思想、不羁的灵魂、炽热的激情,总被包裹在像充溢磷粉的如同电梯般的密闭空间里,好像只要扔下去一根小小的火柴,一瞬间即会爆炸。而夜晚,有无限的开阔与天际,是承载心的容器,可以空杯、重生、欢腾。有时候人要脱胎换骨,经历所谓的“爆炸”,在夜里总能找到最完美的答案以及最彻底的成全。如同丰都,有现在,有未来。

夜晚,我时常会想到里尔克的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夜给了我们无限的漫长,或许我们也享受那种深不见底无边无际的黑暗,因为从黑暗到光辉的升盈,那才是真正的极致。孙逖的“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的意境,又在我眼前升腾、回旋。夜晚,那些飞舞在夜空的我的文字,仿佛能跟着那些优秀先贤,做到如月亮般的干净、清新、洗练、深刻、光明的一种调性。而我热爱的丰都,太像里尔克、孙逖的描述。

圣人孟子和王阳明,曾提出要涵养“夜气”。《传习录》指出,良知有“夜气”的滋养,就有“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一个人只要养好了“夜气”,就能形成“平旦之气”,即清明之气。每当我在丰都这座辨识度极强的城市,进入子时,还在阅读“心有千秋”之纪昀创作下的文言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总能不惊不怖。因为我在丰都,在涵养“夜气”。而《阅微草堂笔记》它所表达的,依然是如丰都一样的孝道与行善的普世价值,这一点它们是完全契合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夜晚,我如果能摘下文武兼备、既婉约又豪放的辛弃疾的那颗“星辰”,用夜的光芒,去挫穿理想的慵懒、力量的荒芜,重塑一种“灵性、轻盈、锋芒”,独自盛放“情怀、格局、气魄”,那一定是丰都的夜,给予我的无比的锐气!

洪兰教授从人脑分析,得出结论说:“我们都以为做决策的是理性,其实是感性。若没有了情绪,没有了偏好,人无法做决策。”我在丰都,浮生的承转离合中汲取兰心蕙质、流光华年,需要的是永不枯竭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丰都这座城市,仿佛看上去应该完全理性,但实际它充满了无限的感性!当我望着苍翠欲滴的极夜,感慨它像极了丰都文化的气象。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丰都县作协会员、丰都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