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南山(也叫黄山)上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这里面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仿佛只是一个生态资源非常美好的山林,但这里不仅生态好,而且还是抗战遗址群,很多遗址分散在约500余亩的地方。
云岫楼里的一览表
沿着一处石阶往上走,走到一山顶的最高处,只见一栋“云岫楼”的房屋出现在眼前,房屋后面左边还有一个观察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12月,蒋介石一到重庆就来到这里。
走进“云岫楼”,右边是一个会议室。很多重大决策从这里发出。在一楼过道和另一间室内的墙壁上,挂有几块玻璃框,边沿是黑色的木条,里面是《中国军队抗战殉国将领一览表》。为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许多将士在前线英勇顽强,甚至牺牲。那表里面阵亡的将领,每一个人几乎都有一个悲壮惨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用生命来表达爱国的故事。表内有一个将军名叫张自忠。
张自忠是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集结30万大军在湖北枣阳和宜昌发动枣宜会战。会战前,张自忠亲自动员各部队将士: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们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日寇的手,为国家民族死的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率部与日军激战,被大量日寇包围在南瓜店附近,身中多处枪弹,仍顽强指挥作战,最后战死在沙场。
事后,张自忠的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时,很多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上船绕棺致哀。灵柩穿越重庆城,城内街道两边全是密密麻麻的群众,为这位英雄肃立致哀,并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
张自忠为国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中共中央的领导也分别写了挽词:“精忠报国”“取义成仁”,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抗战以来,全国千万武装战士效命疆场,各级将官为国舍身奋战。一切为抗战殉国的将士们,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我们为张自忠将军及一切为国英勇牺牲的抗战将士们致以最沉痛的悼念!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克服一切困难,反对妥协投降的阴谋,一定要前仆后继坚持抗战,发扬张自忠将军抗战到底、英勇牺牲的精神,踏着他的血迹前进,为他报仇。为一切为国家死难的战士同胞们报仇。争取最后的胜利。
张自忠殉国后,葬于重庆北碚梅花山。
那表内还有一个将军名叫左权,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知道了张自忠牺牲的消息后,深感惋惜,深恨日寇的侵略行为,然而,不幸的是,他也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总部并刺杀八路军高级指挥员。5月25日下午,在保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的十字岭战斗中,左权不顾个人安危,坚决要求担任掩护断后和突围的重任。他亲自指挥部队突围,不幸在掩护一起突围的干部群众时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的牺牲对抗日战争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毛泽东在延安公祭时挥笔题词:为左权同志报仇,为千千万万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烈士报仇。周恩来也在电报中表示:全国军界人士莫不一致认为他的死,对抗日战争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左权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在"云岫楼"的东面几十米处是宋美龄的别墅"松厅",那里有会客室、娱乐室,以及蒋介石夫妇的卧室等。周围绿树环抱,丹桂摇曳。宋美龄找大师学过画,张大千在重庆期间曾当过宋美龄的国画导师,受益匪浅。一幅《数点梅花天地心》的画,落款是宋美龄夫妇俩。
望江亭的蒋宋夫妇
在“云岫楼"北面,有一条山路,沿着那坑洼的山路走10来分钟,有一个少人知道的亭子:望江亭。亭子呈八角形,梯坎下面有一个平台,边沿用栏杆围着,围栏外面是茂密的松树,可以看到远处的长江和重庆城区。那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重庆,许多街道、房屋被毁、一片废墟,许多人惨死在炸弹之中。蒋介石曾和"飞虎队"的一位将军来到这亭子处,用望远镜远望重庆城区,浓烟滚滚,火光点点,千疮百孔,其表情十分沉重、严肃、木讷。此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仿佛在耳边响起。蒋介石还有一次来望江亭,是其夫人宋美龄要到美国去治病并访问之前。行前的一天,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到亭子处细谈。这里的环境静悄悄,远处的重庆城区雾蒙蒙,长江水仿佛依然在滚滚东流,亭子下面的树梢在微微摇动,亭子背后的茂密树林,发出轻微的涛声。蒋介石嘱咐宋美龄到美国后先治病再视情进行社会活动,要记住游说的要领。宋美龄点头记着。谈了很久,他们才回“云岫楼”。临行那天,蒋介石起得早,送宋美龄到九龙铺机场,这机场是用铁路路基修建的,比较小,然后一同坐飞机到成都新津机场,送宋美龄上飞机,向美国飞去。送走宋美龄后,蒋介石感觉有些空虚。他致力于存天理,去欲望。宋美龄到美国后,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身体渐渐好转,便到处进行社交活动,搞演讲,控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传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流血牺牲,宣传中国在二次大战中的作用等。特别是她在白宫的那次演讲,揭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震惊世界。
云峰楼里的宋庆龄 在博物馆里,有一栋“云峰楼”,是专为宋庆龄建的,但宋庆龄多在城区两路口住。虽然宋庆龄在“云峰楼”住得很少很少,但她为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不停地奔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攻香港。繁忙的宋庆龄在敌人到达机场前几小时才起飞到重庆。住在两路口的宋庆龄考察大后方局势和妇女工作等,事情很多,并着手恢复“保盟”。她的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积极支持。当时的环境很差,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室,就在宋庆龄的客厅里办公,没地方印制捐款人的报告书,就用若干张复印纸夹着白纸在打印机上打,夹多了,后面的字不现,就重新打。在宋庆龄的领导下,“保盟”坚持原则,广泛开展统战工作,这不是搞慈善救济的机构,而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服务。凡送经“保盟”援助物资,一概保证按照捐赠者的意愿进行分配,无论如何,要使这些物资有助于中国的抗日斗争。“保盟”还争取到盟国的友好合作,用军机运送物资到解放区。“保盟”曾帮助抗日根据地扩建了一个又一个医院,办起了战时孤儿院和托儿所,帮助过抗日军政大学,也帮助过鲁迅艺术学院等等。1942年,河南发生灾荒,由于国民党官员敲诈勒索,地主和粮商贪得无厌,使灾荒变得更加严重。“保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在救灾中从不贪污腐化,尽力为灾民服务。在举办业余音乐会和足球比赛中,主要盟国的外交官员都来参加,募集的款项公开,去向公开,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保盟”对于那些有助于民族抗战的单位,也一视同仁,予以帮助,加强统一战线。比如,中国工业合作社,救护伤员的中国红十字医院等,白求恩医生前往解放区就是通过“保盟”的帮助。“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从武汉迁来重庆,这是国共合作下的产物。宋庆龄积极支持,曾组织中外人士到歌乐山保育院、合川保育院参观、了解,号召各界爱国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我儿童,得到各阶层的热烈响应。邓颖超、史良,文化界、教育界、金融界,以及家庭妇女、中小学生等等都踊跃捐款。为了揭露日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宋庆龄来到土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里是一个非常隐蔽地方。那靠山边的石壁处有一座正方形的堡垒,外面全是条石磊成,一边的中间有个阳台,阳台下方靠地面处有一道拱形石门,石门被封成几个正方形的小窗口。堡垒上面是三角形的瓦房顶,房顶上长着很多青草,还装有专用的避弹架。外面看起很一般,但里面就不一样了:一边是两层,一边是一层,每隔一米有一个通风口,墙壁上还有一些墙龛,有电台使用的通道,条石砌的墙体里面是钢筋混凝土脊梁,墙体有1.5米厚,非常坚固。这个半地下掩体,把战时首都重庆的消息传到了世界。宋庆龄拿着讲稿,端坐在凳子上向全世界发出了声音:亲爱的听众,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我是宋庆龄。此时此刻的心情,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我们的重庆刚刚经历了日本的一次野蛮大轰炸,美丽的山城已经变成了一片血腥的屠场。成千上万的和平居民丧失了他们最后的一点东西,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的死在日机的轰炸下。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沦陷的长江中、下游逃难到这里来的,最大的奢望仅仅是想生存下来,可是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连这点起码的权利也不想给予他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她又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连年的天灾、动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我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被动地抗击着上百万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的进攻。我们缺乏武器、燃料、钢材和食品,更缺乏全世界主持正义和公道国家的支持。说到这里,宋庆龄眼含泪水,抽泣起来。这声音肯定通过电波传出去了。她左手拿着讲稿纸,右手翻到下一页,带着极其沉重的心情继续讲:中国人民都在自发地动员起来。中国是不可征服的。必须制裁日本帝国主义!必须阻止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必须惩罚他们屠杀中国妇女、儿童和无辜人民的罪恶行为!宋庆龄讲完后,如卸去了心中的不满,虽然感到有些轻松,但也不愉快,心里仍然有些沉重。她想到国共两党精诚团结的重要性。兄弟阋墙,外御其侮,才能使中国走上胜利……
海峡情深 沿着博物馆“莲青楼”西面那条宽宽的石阶路上行完后,眼前就是当时的黄山小学。黄山小学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中西式土木结构平房,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教育历史的见证。台湾省原国民党领导人连战、马英九、洪秀柱等大陆之行,分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连战曾来到重庆参观,当他出现在曾经读过小学的学校时,表情凝重,多少往事浮现在眼前。连战8岁时随父母从西安迁到重庆,日军的空袭比在西安时更加频繁。为了躲避轰炸,连战和母亲住在一所中学的宿舍里。不久,连战又被父母送往黄山小学读书,住校,学校坐落在小山坡上。但建筑简陋,一座两层高的土墙黑瓦教学楼,黑瓦是为了防空。教学楼名为“七七斋”,意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在黄山小学读书的多为国民党中上层军官和富裕家庭的子弟,但由于是抗战期间,物资非常匮乏,学校生活比较艰苦。早餐是稀饭和馒头,中餐和晚餐都是米饭,每一顿有一丁点荤肉。在战争年代算是能够吃饱饭,相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每周母亲都会准备一小罐猪油,让连战带到学校,就着盐巴下饭,这对他来说已经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学校宿舍只有又硬又凉的木床板,偌大一块木板分隔成四张小床。连战和其他寄宿生只能自己从家里拿来床单和被子。一听到警报,学生和老师马上跑到一个巨大的地下溶洞躲起来。但这所战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点也不马虎。上午3节课,中间有课间操,下午两节课,然后才是课余活动。课程有数学、语文、劳动、体育等。1946年,连战随母亲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在重庆参观后,连战感概地说:重庆已经跟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同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陆在台湾农产品销售、人才资格认证、台商投资创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改变了很多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看法。连战在重庆参观期间,还留下了墨宝,也收到重庆送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远征军》。此时,仿佛出现一群小孩子用表演节目的形式来表达多年都想说的一句问候话:“爷爷,您终于回来了!”多么富有含义和深情啊!连战与重庆有渊源,马英九同样也是。马英九的父母就是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认识的,该校旧址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原系清代盐商彭氏私宅。抗战期间,彭氏私宅被征用为中央政治学校。马英九在《怀念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写道:高中毕业后,她(秦厚修)顺利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与金陵大学,她选择前者。抗战时期,政治学校从南京迁到风光明媚的重庆南温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乡马鹤凌——我的父亲。妈妈年轻时美丽而有气质,会念书、字写得好、又喜欢运动,两人很快就相爱了……有鉴于此,重庆市在庞大档案库里找到了马鹤凌、秦厚修过去在重庆的老照片、书信等,并且精心集结成册,作为马英九重庆之行的特殊纪念品。马英九收到这份礼物特别感动。马英九来重庆时,还去了梅花山麓的张自忠将军墓凭吊,在张自忠塑像前久久肃立,当讲解员介绍张自忠浴血战斗、壮烈牺牲的过程时,马英九更是表情凝重,眼眶泛红。在张自忠将军墓碑前,马英九带领参访团成员默哀、鞠躬、献花,绕行坟茔一周后,再度三鞠躬,在祭拜现场落泪,哽咽着说:张将军受了很多委屈,他壮烈殉国,很了不起。在参观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时,马英九对日军侵华暴行予以强烈谴责,并说,中国的抗战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东方战场,这是非常大的贡献。
台湾光复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里还增加了一座新的纪念碑:台湾光复纪念碑。这碑建在一大坝中间,通宽4.3米,通高10.25米。四周绿树成荫,碑身为汉白玉,看起高耸、庄重、白色、美观。站在碑下,感到空旷,绿色盈满眼帘,微风徐徐吹来,仿佛大海就在眼前,那轻柔的海风正在亲切地抚摸着脸庞,那欢笑的波浪正在不停地向大陆涌来。感觉这碑就在大海中间伫立着,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洁白,那样的宽广,那样的可爱。这座纪念碑是由台盟中央和重庆市政府共同修建。碑的上部圆形稻穗中间镌刻着台湾收复的日期“1945·10·2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指挥中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和重要舞台,也是收复台湾力量整合的主阵地。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的方案在重庆制定。台湾光复纪念碑真实地还原了台湾光复的历史史实,昭示世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南山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骨肉相亲,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两岸同胞盼望统一,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不管谁当台湾省的领导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势不可挡。 全文约6000字 主要参考资料:《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系列),重庆出版社,2016年5月版。《梅花上将张自忠》,重庆出版社2005年5月版,作者李宣华 陈嘉祥。《蒋介石传》,中华书局,2015年3月版,作者严如平 郑则民。《抗战与战后》,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9月版,作者杨天石。《南方局党史资料》,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华文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作者江涛 刘芳。《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宋庆龄,宋美龄的有关资料。实地采风等。
作者简介:樊家勤,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周恩来在重庆》《贺龙在西南》、长篇小说《虎穴斗智》《夏花绚烂》《猫儿村轶事》等,其中,《周恩来在重庆》获入围参评鲁迅文学奖,有评论认为是重庆继《红岩》《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之后第三代旗杆性文学作品,喜马拉雅有声平台“优质推荐”“名家典作”。微剧本《玩笑的代价》《江竹筠在育才》编剧。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渝中区作协原副主席,重庆市全民阅读推广大使等。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2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