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重庆市作家协会指导,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创研基金理事会、重庆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承办的"金铃子诗集《那就是东方》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四川、云南、河南及重庆等地的60余位诗人、学者与诗歌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金铃子最新诗集《那就是东方》的艺术特征、思想价值及文化启示展开深度研讨。
《那就是东方》是女诗人金铃子的最新诗集,系《新时代诗库·第三辑》系列作品之一,2025年3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书中既有《曲有误》《他问我去过丽江没有》《面具》等脍炙人口的短诗,也有《春之咏》《城南乡居吟》《青铜弦歌》《虚数备忘录》等组诗,还有《木语》《水相》《巢痕》《那就是东方》等长诗,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制多变。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次斩获重要诗歌奖项的实力诗人,金铃子的创作始终兼具文学性与先锋性。其诗集《那就是东方》延续了"诗画同源"的创作理念,以独特的语言炼金术与情感美学引发学界关注。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向天渊在开幕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将从诗学汇通性、性别超越性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
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吕进虽未亲临现场,却特别题辞"用诗人的心灵寻画,用画家的眼睛找诗",以凝练表述肯定了金铃子在诗歌与绘画跨界创作中的探索价值。《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在致辞中回忆与诗人的交往经历,强调其作品"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金铃子在诗歌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突出成就,其诗歌既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也有对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深度思考。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金铃子诗集《那就是东方》的艺术特色、诗学价值及文化启示,推动中国新诗理论建设与学术研究。
研讨会分上下半场进行,24位发言人围绕意象系统、女性意识、语言张力等议题展开交流。首场由陈涛主持、童龙超副教授评议,学者们聚焦"爱情诗的浓度""虚无与寂静的审美旨归"等命题,剖析诗集如何通过"消瘦地穿行于我的诗句"等意象构建情感场域;下半场由王顺彬主持、张立新副教授评议,讨论延伸至"复调抒情""创伤叙事"等维度,特别关注诗画融合的创作特色——正如金铃子所言"书画是为诗歌服务的修炼途径"。
自由发言环节中,重庆新诗学会会长胡万俊、沙坪坝区作协主席刘清泉等嘉宾结合创作实践,分享对金铃子诗歌中"孤独意识"与"内外风景指向"的独到见解,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在闭幕式上,蒋登科教授总结指出,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元视角的深度解读,不仅系统梳理了《那就是东方》的诗学价值,更搭建起创作者、评论者与读者的对话桥梁。金铃子在致辞中特别感念学术前辈的指引,提及吕进先生为其首部诗集《奢华倾城》作序的往事时表示,“这份跨越数十年的师者关怀,让我始终坚信诗歌传承的温暖力量”。作为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年度重点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既展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性,也为探索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学术样本。与会者认为,对《那就是东方》的深度研讨,不仅是对个体创作的学术梳理,更为当代诗歌的美学突破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